2002/10/14
健保的基本邏輯是,這是一個「保險」,既是保險,那麼保費,就是在保險事故發生時(生病了去醫院看病)的價錢,在這層關係下,保費也就是我們去買藥、買醫療服務的錢,當這些錢不夠用的時侯,健保就「虧損」了。在費率雙漲的爭議中,健保局官員三令五申地要大家不能把健保當「社會福利」,它是「社會保險」,說的就是這件事。
但是,為什麼不應該是社會福利呢?這個道理,他們卻始終沒說出來,在歐洲的一些國家,的確是把健保當作社會福利來看的,這些國家,把「國民年金」、「失業保險」等政策,還有整體的公共衛生、疾病傷殘的長期照護……放在一起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只要平時重保養、環境保護做得好、流行病和職業傷病能有效預防,醫療成本就可以省下來。而萬一真的不能不用到醫療資源了,也要力求讓最沒有錢的人和最有錢的人,受到同等的照顧。
把健康簡化為「醫療」的問題,稱之為「醫療化」。健保虧損,是醫療化制度下的產物,因為我們把醫療當商品、把醫院當商店在作生意,既是作生意,經營醫院的人就會想要賺錢,顧客越多越好,但是因為醫療這種商品,是人人都需要,卻不是人人都買得起的,所以健保制度就這麼產生了,強迫大家參加;讓醫院、藥商賺錢、再叫我們所有的人買單。
健保是一種「既公且私」、「假公濟私」的制度,設計和執行這套制度的,跟從這一套制度獲利的,是同一批人,官僚把整個制度丟給這個利益共生的專家系統自已去搞,就好像我們生病了去給醫生看、從要怎麼檢查,到要買什麼藥,都由醫生決定,可是付錢的卻是我們。在這種條件下,近年來包括國泰、新光、台塑……等等集團無不趨之若鶩的投入醫院這個產業,健保成為這些財團的自動提款機,透過強制立法讓大家交出的錢則變成它們吸金的無底洞,醫療化使公共衛生的資源離全民、健康這些概念越來越遠,健保,這個獨漏全民、健康的保險,怎麼看,都只是一頭牽在醫療產業手裡的大金牛。
在行政院強勢的操作下,反健保費率雙漲的行動受到一時的挫折,對於已對擴大貧富差距產生重大影響的健保制度的進一步批判,則不應該因為這樣的挫折,而停滯不前;根據台灣公營事業私有化的經驗,一旦私人大資本實力足夠雄厚,則將染指有利可圖的公用事業,而醫療相關產業,也即將走入徹底私有化的明天。由挑戰健保制度、到捍衛全民健康,乃至挑戰醫療產業私有化的問題,是未來運動可思考的方向。
【傾斜的天秤】再探健保制度 評論
- 系列一〈健保費:漠視公平原則的健康稅〉
- 系列二〈獨漏全民與健康的保險〉
- 系列三〈跨國藥廠‧超級黑洞〉
- 系列四〈險惡的戰爭‧犧牲的羔羊〉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