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問求音集 學費調漲與教育公共化日

2007/06/07
社會評論者

最近又到了教育部審查各公私立大學學費調漲時間,許多同學提出了保障自己權益的訴求。這些訴求是在接受高學費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貸款繳學費的改善條件,如助學貸款利率降低、還款時間延長等,並非質疑學費調漲。

但,學費為什麼要調漲?這才是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

教育部專家眾口一詞地說,在近年來大學自主、財務獨立、自負盈虧的政策原則下,以成本收支平衡的準據來審查各大學應否調漲學費。如果一個大學有其教學品質但收支嚴重不平衡時,為了彌補大學機構的成本虧損,就必須調漲學費。況且,大學教育並非是義務教育,而是個人投資於自己未來職場上的專業能力,所謂使用者付費,當然必須繳交高昂的學費來換取等價的教育商品(專業技能)。

這是一個非常混淆,值得商榷的說法。

首先,大學自主與自負盈虧是兩回事。大學自主的原則乃是︰大學本身應屬於與大學運作有直接關係的所有成員們(如學生、教師、職員等)所共同積極參與、民主決策與自主管理的機構。

另一方面,大學乃是整體社會一環,它的教育成果將由社會所分享,所以大學運作的主要經費應由整體社會來承擔,而非丟給各大學自己想辦法。

其次,所謂自負盈虧、收支平衡的原則,乃是將各大學視之為在商品市場上的企業單位,各大學必須絞盡腦汁來提高售價(學費)、促銷花招(如高額獎金吸引明星學生)、壓低成本(大班制、校內設備使用收費、促使教師降低與學生互動以研究來爭取輔助等)。

然而,作為栽培人才、傳授知識的教育事業,它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即使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教育品質,它所需要的成本就絕非一般學費、或業外收入所能負擔的。

以美國私立大學為例,許多名校一年學費平均約為3到4萬美金,但這嚇人的學費收入卻僅僅是這些大學成本的4分之1而已,這還是近10年逐漸上揚的結果,過去平均在20%以下。而法、德這些有著悠久公立大學傳統的學費根本是象徵式收費,絕大多數教育成本由整體社會負擔。

換句話說,教育機構不是收支平衡的企業單位,教育更不是使用者付費等價購買的商品。高等教育固然是由個人受教,但其成果卻是由整體社會受益的,因為若國民專業水平提高,則社會生產力就會大幅提升。

唯有以上述教育公共化的角度,才能掌握今日學費調漲爭議的關鍵。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

回應

謝謝提供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