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拚命打壓價格 外貿企業無奈掙扎「生死線」

2009/02/12

2009年02月12日02:18 [我來說兩句(92)] [字號:大 中 小]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國內拉動內需、鼓勵消費政策的出台,使本來以出口為主的企業開始把目標轉向國內市場 資料圖

  「生死線就是一兩個點。」廣東東莞華堅集團華寶鞋業公司總裁特別助理陳丹告訴上海證券報,儘管國家多次上調出口退稅率,但是對於外貿出口行業來說,上調額度還沒有達到可以救命的程度,「如果能上調至15%-17%,情形就大有不同,會有很大幫助。」

  但是出口退稅提高後,一種新的情況出現了:國外進口商會以出口退稅率上調為借口,要求出口企業降低報價,國家上調出口退稅率的部分利益從而被外商擠占。

⊙本報記者彭友

  出口退稅補貼「救急」

  我國於2008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連續提高了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再度發佈《關於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明確從2009年2月1日起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到15%,調整涉及3325個稅號,並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

  上海嘉定一位服裝企業負責人就此稱,國家的出口退稅政策,的確給了企業一定的喘息空間,「很多企業都是在盈虧的邊際線上掙扎,多給一個點,他們就能賺得一口飯吃。」北方國際集團董事長孫劍榮則認為,「如果出口退稅率還那麼低,企業活不下去,更談不上調整,而現在起碼可以先活著。」

  財政部研究所所長賈康此前透露,財政部門對紡織企業的扶持在出口退稅方面理論上仍有空間,其個人認為今後不排除提高到17%。

  「但我們也面臨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出口退稅增加之後,海外買家相應要求壓低買價,分享我們的政策優惠,所以實際上落到企業口袋的利潤並沒有那麼多。」上述嘉定服裝企業的負責人說。

  廣州一位長期關注外貿情況的人士則對記者直言不諱地指出,出口退稅的增加,的確能減輕企業的部分負擔,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她說,現在的問題是,海外客戶不下訂單,工廠也就產生不了利潤,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出口產品外部市場需求低迷的現狀。另一方面,由於我國企業國際議價能力普遍較弱,國外進口商以出口退稅率上調為借口,要求我國企業下調出口報價,國家上調出口退稅率的部分利益可能被外商擠占,政策刺激效果可能會被削弱。

  深圳龍華一位鞋帽工廠的老闆告訴記者,現在公司還有一些訂單,可以勉強維持生產線的運轉,工廠也就這樣支撐了下來。「如果哪天訂單還往下降,那工廠也只好倒閉,所以目前就是過一天看一天。」

  即使作為中國最大的女鞋加工製造商,華堅集團也面臨訂單之憂。「由於前景不明朗,不知經濟會低迷到什麼程度,幾個月以後的情形我們還很難估算,」陳丹坦言,今年拿到的訂單數量明顯減少,3月為去年同期的8成,4月為6成,5月則更少。

  廣東外經貿委有關人士亦告訴記者,普遍看來,工廠的外貿訂單下跌了三、四成,目前尚未看到回升的跡象。

  農民工就業依然困難

  在紹興柯橋,一家面料加工企業的人事科長余普對記者表示,離過年還一個月的時候,工廠由於訂單過少已經放假,不少工人也因為事情少而自動選擇離開,所以現在工廠的工人並不多。余普說:「現在開工也還沒幾天,我們要看訂單的情況再決定是否招工,現在的確沒有招人的打算。」

  阿迪達斯在中國的最大代工廠之一——廣東萬邦鞋業公司新聞發言人郭煒文則表示,由於是為阿迪達斯貼牌生產鞋子,訂單相對穩定些,去年基本與上年持平,估計今年也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據杭州市人力資源市場的統計,首個工作日人流量約500人次,與去年基本持平。共有300家單位提供了4329個工作崗位,相比去年大幅減少,去年節後首日有687家單位提供了8025個工作崗位。溫州市首日到職介中心登記的企業有936家,比去年同期少了119家,沒有登記招工的企業基本上是外貿、製造業企業。

  已經外出的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家的農民工仍不斷地湧向珠三角。迎接他們的是深鎖的鐵門和冬日尚未退去的余寒。

  東莞市外資企業協會作了一個估計,在廣州、東莞和深圳三個城市的45000家工廠中,有9000家工廠預計將在春節前後關閉,這意味著將有270萬工人面臨失業。

  「去年該倒的工廠都倒的差不多了,有一些是因為實在經營不下去,也有一些是台資港資的老闆,到了第二代,不想再繼續做這份苦活,就此歇業了。」陳丹說,這些工廠的工人,基本上都在去年11月就遣散回家。

  「寒冬」倒逼自主創新

  鑒於紡織服裝行業面臨困難,廣東、江蘇等紡織大省去年陸續出台一些扶持措施。去年下半年,廣東省財政廳安排1.6億元,對紡織服裝等七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商品的一般出口貿易給予退稅征退差資助,安排0.5億元支持企業在美國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開拓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安排1億元推動廣東自主品牌商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江蘇省財政廳去年12月宣佈,對全省2008年9月底前已辦理出口退稅的部分紡織、服裝、輕工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按照征退稅差額予以一定比例的補助,標準為以每個出口退稅的企業補助1萬元為基數,在此基礎上,每出口1美元補貼1分錢。全省共有8071家企業享受出口退稅差額補助3.2889億元。然而,相關企業依然「喊餓」。

  一方面是尚不滿足的退稅和訂單減少,一方面是更加嚴苛的標準和貿易保護主義。

  「對於出口訂單的影響要看行業,對於我們這種很難轉移生產加工地點的行業來說,還不會受到美國諸如買國貨之類號召的影響,但對於一些電子產品和高科技產品來說,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更大一點。」陳丹的解釋也印證了海關統計的數字。在出口商品中,出口退稅率上調政策涉及商品出口有所增長,資源和能源型產品出口下降。去年8月份以來,我國先後四次上調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今年1月份部分涉及商品出口有所增長。其中服裝出口105.1億美元,增長5.7%;鞋類產品出口29.1億美元,增長10.6%;箱包出口11.5億美元,增長8.3%。同期,我國出口機電產品491.4億美元,下降20.9%,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54.3%,比去年同期回落2.4個百分點。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181.2億美元,下降28.3%;機械及設備出口169.4億美元,下降1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16.6億美元,下降28%。

  內需政策觸發企業好轉

  在出口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國內拉動內需、鼓勵消費的政策令這些本來以出口為主的企業發現了一絲指導意義。

  「我們的利潤原本95%來自出口,但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讓我們今年的計劃有了一些調整。」陳丹告訴記者,儘管他們在國內以往也有銷售,但從未刻意擴展市場和渠道,更不要說品牌推廣和宣傳,但今年華堅打算多些力氣和資金在國內市場的開拓上。

  陳丹表示,「雖然成本會增加,但按照縱向比較來看,在這種經濟形勢下,成本反而是降低了。」而且公司現金流尚可,有實力應付這種開銷。

  「不過,紡織服裝企業也應保持清醒頭腦,出口退稅率的提高應該只是特殊時期的非常之舉,從長遠發展來看,紡織服裝企業只有通過轉型提升,才能實現發展大計。」浙江嘉興市政府官員對記者表示。

  商務部有關專家指出,即便現在政策出現空間,外部環境不好還是逼得企業主動進行調整,而且政府的目標也是希望企業升級轉型。據悉,自從去年多項政策出台後,有企業轉向國內市場、轉向服務業,並削減了一些過剩的產能,這些都使其目前的困難有所減少。

  在出口形勢不斷惡化的形勢下,不少代工廠紛紛採取自救策略。東莞市英碩電子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稱,該公司正在加強研發、設計,並加強市場調查。最近幾個月該企業代工的OEM訂單減少了40%,但自主品牌電子產品出口在增長中。

  近日頒發的各行業振興行業規劃中也明確表示,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擴大國內消費,開發新產品,開拓農村市場。業內人士指出,啟動龐大的農村內需市場,將是相關企業的一大出路。 (來源:上海證券報)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