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外勞」的真假意識

2009/02/15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顧問

一月底,英國林肯郡北部的煉油廠Lindsey工人抗議資方僱用「外籍」移工的罷工行動,火速掀起了英國重工業能源廠數千名工人的野貓同情式罷工,五天後,資方同意增加102名工作機會給本地勞工,工會宣布罷工結束。工會緊咬著英首相布朗在去年工黨大會的承諾:「英國的工作要留給英國勞工」(British Job for British Workers),成為這一次英國勞工抗爭的口號。

追溯歐陸歷史,歐盟國家於1957年簽訂「羅馬條約」,確立了推動「歐洲共同市場」的方向;1968年,開始實施區內勞工自由流動政策,並且致力於讓歐洲共同市場內部的工資與生活條件逐漸平等,這樣一個創造「歐洲勞動市場」終至1993年實現。英國煉油廠的罷工行動,工人反的是跟他們來自共同勞動市場的、同工同酬的「歐洲公民」---義大利與葡萄牙的勞工[1][1]這一群勞工被歐盟稱作派駐勞工(Posted Workers),有別於自行前往其他會員國找工作的個別歐 洲公民,他們是隨著公司遷移到會員國進行短期工作;1997年以及2006年歐盟分別針對這一群 勞工的勞動條件指導方針特別進行了相關勞動基準,以避免同工不同酬等勞動歧視。

回應

只有工作的生活何來消費?24小時都在工作的工人何來的休息再出發?更別說能增長見聞吸收新知開創未來,沒有人可以像機器24小時不停工作,更不需要這樣的人!人口日益增加,工作需要的工時卻越長需求人力卻越少,那麼怎麼會有人人學以致用的社會?更遑論貧富均衡,或許連最基本的小康家庭社會都將消失.工時長理當要更多人分攤工時才是.一個人能不吃不喝不睡的工做多久?這樣的未來社會經濟不是國人想要的更不可能是全球各國人民都想要的不用吃喝休息的機器人公民!

好文章。相似的論點,林明賢先生之前的文章也有提過: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3917

不過,台灣的凍結外勞引進或者英國的把工作留給英國人,跟「反外勞」是不是同一回事,好像還有討論的空間。一下子就將之等同於排外政治,會不會有點在套公式呢....

抗裁員 加拿大推工作分享度難關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