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陵/綜合報導】
受「文革」蹉跎,中共第五代接班人、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大學入學時英語並不好,根據他當年同學、現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何勤華的回憶,李克強是個吃飯排隊、坐公車都在背英語生詞的苦讀學生,但僅只三年時間,李克強到大三就開始翻譯英文原版的法律文獻,可見他的用功之勤。
何勤華在《法制日報》撰文指出,包含他和李克強都一樣,他們這代人的小學、中學都在「文革」中度過,沒有外語的基礎,所以大學入學時,每個人的英語都很破。
李克強、何勤華同樣出生於一九五五年,「文革」開始時,兩人都還是小學生,等到「文革」結束,大陸舉行時隔十年的第一次大學入學考試時,兩人都已經廿三歲,在北大法律系成為同學。
大陸以入學時間分「級」,李克強為七八級、何勤華為七七級,但這兩個班的入學時間只差半年,實際被安排在一起上課,並且同在一九八二年畢業,同是大陸「文革」後第一批大學畢業生,即「八二屆」大學生。
何勤華說,李克強非常勤奮,自製一個小冊子,正面是英語單詞,反面是中文解釋,苦記硬背,走在路上背、上食堂排隊時也背、外出坐公車時也在背,因此英語進步很快。到大三,他翻譯的《英國憲法資料》已被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採用。此外,李克強還和同學一起翻譯了幾部西方著名法學家的名著。
何勤華在北大法律系畢業之後,到華東政法大學攻讀碩士,其後一直留在華東政法大學發展,李克強則選擇了不同的路徑,留在北大擔任團委書記,後來慢慢從共青團步上政壇,但李克強也在從政過程中先後取得經濟學碩、博士學位。
雖然兩人一人從政、一人從事學術研究,但何勤華對李克強的學術功力極為推崇。他回憶說,他一次花了兩個晚上時間寫了一篇兩萬多字的論文,交給李克強評論,結果李克強認為他「文字太囉唆」,至少可以刪掉三分之二,何勤華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