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界線不明 沒人管理

2009/03/26

【聯合報╱記者宋耀光、李蕙君/連線報導】

2009.03.25 03:03 am

墾丁海域規劃保護區後,魚群變多了,潛水客從以前的「人包魚」,變成現在的「魚包人」。 照片/朱濟提供 「思啊想啊起,楓港過去呀伊就是車城……」這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由陳達唱紅的恆春民謠─「思想枝」。車城的尖山是恆春半島門戶,車城鄉長林顯水慚愧地說:「連鄉公所很多員工都不知道自己家門口,在22年前已被內政部劃為尖山沿海保護區」。面積包括沙丘、防風林及珊瑚礁岩帶,保護區達4889公頃。

這種界線不明,甚至附近居民都不知道的沿海保護區比比皆是。中央山脈的尾端是太平洋,在中山科學研究院九鵬基地附近有個「九棚沿海保護區」,這裡以「沙漠風暴」─飆沙盛名遠播,但也沒有幾個人知道九棚與南仁鼻間公路以東的珊瑚礁岩帶,早在76年已被公告為保護區。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林業及保育科長丘世宗坦承「那只是紙上保護區」,他說,上述保護區沒計畫、沒經費,當然就沒人管了,「曾設有保護區公告牌,但年久早已不知去向」。

「墾丁海洋保護區比較能落實管理」,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 墾管處管理的包括後壁湖及眺石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尤其面積150公頃的後壁湖保護區成立4年,魚群明顯逐年呈倍數增加。

後壁湖及眺石保護區在海邊都豎立了多處保護區範圍告示,執法人員說「界線明顯又清楚」。但一旁的蘇姓浮潛遊客立即說「大海茫茫,海上又沒畫線,我有看沒有懂,哪裡看得出保護區界線?」

墾管處設在海洋保護區海邊的公告,墾丁警察隊認為界線明確,但有遊客說「大海茫茫,又沒有畫線,怎麼知道保護區界線在哪裡?」 記者宋耀光/攝影 後壁湖及眺石除有國家公園警察隊公權力保護外,還有民間巡守隊協助。反觀尖山及九棚不但沒有民間組織加入,管區警察被問起保護海洋時一頭霧水說:「怎麼輪也輪不到管區警察來管保護區吧?」

「有管和沒管真的差很多!」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正水調查,十多年前,墾丁海域一些珍貴、美麗的魚種,被大量抓來賣給水族館後,不是變少就是絕跡,「但這些魚最近兩年又在後壁湖保護區出現了!」

「這真是令人振奮的事」,陳正平說,超過10年未見的二色刺尻魚,俗稱「二色石美人」,已悠游在保護區內。有「皇帝神仙魚」之稱的甲尻魚、「皇后神仙魚」之稱的條紋藍刺魚、又名「藍紋神仙」的疊波蓋刺魚,數量陸續增加中。

「只要不濫捕,海洋生態自然會恢復」,陳正平說,魚是人類主食之一,不可能全面禁捕,漁民也要生活,但政府應設定捕、釣魚的規範,保護區內身長幾公分以下的魚,釣到了也應放回海中。「但令人痛心的是,有些海產店送出來的菜,十幾尾珊瑚礁魚才湊成一盤」。

台灣海域不少保護區被批評淪為「紙上保護區」,漁業署人員委屈說,廣義的「海洋保護區」定義太模糊,應有專責單位管轄,才能落實管理,否則各自為政,效果有限。

【2009/03/25 聯合報】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