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素玲/特稿】
2009.04.02 02:53 pm
搭上經濟不景氣的順風車,政府各部會與立委諸公們不但拚命製造利多政策,更要「減稅救台灣」。利多、減稅人人都愛,政府首長得到愛戴,立委得到討好人民美名,但是利多也罷、減稅也好,只要沒有精算與配套措施,最大的受害者卻是社會公義與國庫,問問民意要那一樣?
因為景氣衰退、失業問題嚴重,行政院猛推各種利多措施,每個方案特色都是錢愈撒愈多,效果則是「待觀察」。例如教育部動用300億元振興經濟預算搶救青年就業,做法不是檢討教育制度出了什麼問題,而是挑最簡單的方法,先是拿錢補助大學鼓勵畢業生「延畢」,再來出錢補助企業僱用社會新鮮人,薪水由國家付。此舉除了延後失業數字發酵,對大學生長遠就業能力有何提升? 鴻海集團負責人郭台銘含蓄提醒,畢業生要勇於求職,不要躲在學校,似是當頭棒喝。
經濟活動低迷,人民痛苦指數高,合理化政府舉債擴大內需,「減稅部長」、「舉債部長」當之有理。財政部長李述德好像拿到一張沒有抬頭、也沒有金額上限的舉債、減稅支票,上任不到一年,已經減稅數千億元,動輒大降企業與富人稅,中產階級、小老百姓也得罪不得,來個全民大降稅,失業者、無薪假尤其不能不關懷,緩繳所得稅也可以考慮。
行政部門的討好法案,到了立委手上,豈能示弱,加碼還是小事,公理正義蕩然無存事大。例如財政部此法原本只想調降個人所得稅,但是立委就提案加碼取消企業保留盈餘加徵稅率,結果促產條例落日的社會正義還未實現,立委又要搶當「濫好人」,全案一過,國庫整整大減1600億元。
擁有權力者,最好做的事,莫過於討好眾人,但此事誰來做都可以。最有貢獻,能為世人流傳者,卻是得罪人的事,這就需要有擔當、有道德勇氣的人才做得到。國家經濟面臨重大危機,減稅、利多,固然是提振民心之必要,但是檢討稅制公平性、加稅增加財源的配套更不能少,否則政客口中被「造福」的人民,心裡感受未必相同。
【2009/04/02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