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後的世界改變

2009/04/12

【本報訊】

 何去何從●金融海嘯爆發後,有人認為資本主義應向社會主義傾斜,才能有效解決缺失。圖為華爾街的清晨景象。圖/美聯社

 ●在全球動盪之中,美元的地位能否確保?或是被取代?引發爭議。 圖/美聯社

 自從去年九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公司宣布破產後,接連發生的骨牌效應,使得全球許多大型金融機構紛紛不支倒地,最後形成百年少見的金融海嘯。就在銀行危機頻傳、政府出面滅火、市場信用緊縮的過程中,世人對許多事情的看法產生了很大的改變,這種觀念的改變,也開始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下就觀察所得,略述於後。

 一、人口是負擔,還是資源?

 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世界各國都為能源和資源不足而煩惱,尤其是人口眾多的國家,為了維持國內人民的糧食和能源無虞,更必須想盡辦法爭取,於是油價最高曾漲到每桶140美元,小麥、黃豆、玉米等也都大漲。但海嘯之後,全球人口眾多的事實並未改變,但油價卻跌至每桶50美元,糧價也跟著滑落。此時人口反而變成國家的資源,人口多的國家被認為是需求會成長的地區,並可望領先各國景氣復甦。反觀日本這個先進國家,因人口老化,且幾乎不再增加,其經濟衰退的狀況,比任何國家都來得嚴重。

 二、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

 自從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後,資本主義扛著打敗社會主義的勝利旗幟橫掃全球。世界各地幾乎都以走向資本主義為最高目標,社會主義完全被打入冷宮。然而在海嘯後,人們突然有種醒悟的感覺,美國不斷向世界推銷的美式資本主義似乎太超過了,包括贏者全拿,贏者圈不停壯大,才是爆發金融海嘯的始作俑者,這種美式資本主義已經到了需要整修的起步了。更有人認為資本主義應該向社會主義傾斜,才能解救其本身的缺失。

 三、金融發展是自由放任好,還是加強管制?

 本世紀後,先進國家的金融產業在政府自由放任的政策下,加上電腦系統的神速進步,經由電腦的繁複計算,不斷創造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而且只要透過紙上作業,就可以將無形的金融商品推銷到全世界,並由此獲得暴利,如此循環,因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這個行業,華爾街金童的名號羨煞多少年輕人。然而貪婪究竟是人類的本性,不像有形產業的發展有其一定極限,建立在無形的紙上富貴,只要有人相信,就可以無限創造,無限擴大,直到世人腦筋清醒為止。

 此時,政府相當程度的管制,反而變成必要。近來歐巴馬政府介入金融保險業的紓困案和人事案,其實就是對金融產業的管理有了不同的看法。

 四、美元,還是其他貨幣?

 二次大戰至今,美元是壟斷全球交易的主要貨幣,糧食價格、石油價格、外匯存底的計算,無一不是以美元為計算標準。然而美國國力正在式微,美元泛濫成災,但美元卻一直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金融海嘯後,許多其他大國,尤其是中國,開始反思,不想些辦法制衡美元的需求,世界局勢將會變得更動盪不安。

 除了歐元外,過去從來沒有一種貨幣想要出頭,但現在大家必須共同面對美元的危機,因此在G20的會議中,已可發現各國合縱連橫的跡象。

 五、美國改變,還是全球改變?

 美國一強獨大久矣,全球事務和國際組織莫不以美國馬首是瞻,然而經過此番風暴,美國似乎比其他國家改變得更快。去年美國選民以相當明顯的態勢,投票選出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一般相信如果選舉是在雷曼事件發生之前,很少人會預期歐巴馬會當選總統。但金融海嘯後,美國選民顯然已不耐煩共和黨或布希總統,因此只要改變都是好的,歐巴馬就在選民的殷殷期盼下獲得勝利,當然也寫下美國歷史的新頁。

 就在美國人民接受改變的同時,全球各地的人們在想什麼呢?歐洲會改變它根深柢固的傳統嗎?阿拉伯世界會從封閉中走出嗎?拉丁美洲和非洲又如何呢,這也是世人急於一探究竟的。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