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政黨相爭本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但有些打著民主旗號的國家,政黨之間不是相爭而是惡鬥,而泰國政黨竟然想出了惡鬥新招,各組所謂「黃衫軍」及「紅衫軍」,不是在選票上見高下,而是在街頭示威打鬥中見分曉,形勢漸成,雙方永無寧日了。
泰國這種惡鬥有著複謀的因素,泰國也不算經濟落後的國家,從「廿國集團」居然將它網羅在內即可知,但是國內貧富不均的情況卻是非常嚴重,農民和都市小老百姓佔了人口的七○%,但他們擁有的財富卻只佔全國的二○%,政治上當然是無權無勢而聽任擺佈。另外佔人口三○%的中上階層卻擁有全國財富的八○%,國家的政治、軍事、司法、經濟、媒體都在他們手中,屬於支配階級。
戴克辛看穿了這矛盾,他組織「泰愛泰黨」,二○○一年選舉獲勝,政策向下層利益傾斜,普獲多數人民支持,這便使既得利益者大為不滿,在選票上既鬥不過戴克辛,便走上軍事政變之路,硬把戴克辛政府推翻。
軍方為何甘於被利用呢?這就是另一層利害衝突,涉及保皇與民主的衝突。
泰國王室被英美視為全世界最富有的王室,泰王蒲美蓬雖然不管政務,但卻受到軍方尤其是高級軍官、司法官及媒體的支持,也就是前述利益既得者的支持,並結合成利害共同體。他們可以藉尊王名正言順統治那些下層平民。
但戴克辛讓這階層知道自己也能為自己謀福利以後,便不再重視過去的統治者,而是認識了選票的力量,認識了應該支持的對象,這趨勢發展下去,便會釀成民主共和,不再重視王室與那夥在王室庇蔭下的既得利益者。於是戴克辛便成為統治階層的公敵,非除之不可。
二○○六年軍事政變的幕後操盤人是保皇的第一號人物樞密院院長普瑞姆,他乃是蒲美蓬的首腦顧問,也是最親近王室的政治人物。普瑞姆曾任陸軍總司令,現今部隊高級軍官都是他的舊部,也當過七年的總理,政壇故舊不少,而只待泰王點頭便可以找來軍方發動政變。軍方自己也曾以賽馬來譬喻,他們說自己是被騎的馬,政府只是騎師,國王才是馬主,他們是臣屬國王的。
於是保皇勢力趁戴克辛去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之際政變,並組成軍政府。戴克辛雖然失勢了,但他的泰愛泰黨仍在,保皇勢力便利用修改憲法,再由司法將泰愛泰黨解散,打算一舉鏟除新萌芽的民主共和勢力。
但想不到的是,泰愛泰黨人集體加入了規模很小的「人民力量黨」,該黨頓時由小變大,在新選舉中又是國會第一大黨,並組成內閣。戴克辛指定的薩瑪成為總理,政策仍舊是戴克辛的那一套。
此時就不便再來一次軍事政變了,於是既得利益者便仿效中國文化大革命,在體制之外搞了「黃衫軍」,猶如紅衛兵一般衝鬥,再配合司法運作,將薩瑪拉下台,然後又將繼任者戴克辛的妹婿頌猜也拉下馬。
黃衫軍的背後就是「人民民主聯盟」,民盟中則以「民主黨」為骨幹,其實民主黨未必是利益既得者,但卻是政權爭奪者,與搞運動者一拍即合。於是在打擊薩瑪與頌猜後,人民力量黨也被解散,成員又歸「為泰黨」,隨後的利誘威逼使該黨分裂,部分改支持民主黨,民主黨黨魁阿披實便當了總理,但他卻是個實力不雄厚的總理。
黃衫軍搞垮前任執政者,擁護戴克辛的團體便依樣畫葫蘆,組成紅衫軍來衝撞現政府,行動一模一樣,只是所忠於者不同而已。當黃衫軍鬧事時,軍方袖手,現在紅衫軍鬧事,軍方雖較積極卻也不便公然掃蕩。軍方也有忌諱,因為現在軍方知道紅衫軍有著廣大的農民及都市平民支持,搞不好會真的激起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