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恩】
全球化發展穿透了時空,糢糊了疆界,讓資訊與各式貨品自由流通於市場,也讓風險與各種病毒快速傳染於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才將豬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的防疫等級從三調升為四,短短幾天此新型流感的疫情,就已擴延歐美國家。慶幸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終於可以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觀察員。
早在一九八五年,英國發現首件狂牛症病例以來,舉凡愛滋病、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戴奧辛類化合物(Dioxin-like Compounds)、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以及自二○○七年以來經由貿易而行銷全球的各類黑心產品,均揭示出有關威脅個人生命或健康的議題,並非只是純粹的消費者權益、公共衛生和醫學問題,而是能夠引起國際糾紛與衝擊全球的「安全」事件。
面對這種負面的全球化效應,各國目前主要是在WHO的架構下,進行合作以共同抵抗疾病與疫情,然而卻始終忽略一個重要的夥伴─台灣。
我國自一九九七年開始推動參與WHO的相關政策,主要目標為爭取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但礙於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與北京政府的有意阻撓,其結果不但是台灣參與國際防疫活動之相關權益被不合理地剝奪,也讓我國人民和全人類的健康權受到嚴重威脅與危害。
從李前總統的「務實外交」到今馬總統的「活路外交」,十二年的打拚經驗告訴我們,唯有不去計較稱謂,替國人與國際社會為應為之事,才是較符合台灣爭取國際空間與自身利益做法。兩岸分治的現實既有歷史的包袱,亦有當代的窘境,未來如何更是難料。但台北與北京相互尊重對方的政治實體地位,以理性和平的方式進行互動往來,不堅持意識形態,絕對能夠讓彼此各蒙其利。
諸多示例已證明,全球化時代的風險是無國界的,國家彼此相互依賴的不是只有經濟層面,攸關生命的健康與衛生議題也同樣如此。國際公共衛生事務如果少了台灣的參與,沒有誰會因此成為贏家。
今年一月,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收到WHO幹事長辦公室主任信函,告知我國被《國際衛生條例二○○五》接納之相關安排。這固然是件好事,然而參與該《條例》只能就傳染病疫情的通報與控制和國際社會進行交流,其他重要的衛生或健康議題,諸如:食品安全、菸害防治及偽藥杜絕等,若還是繼續將台灣拒之於門外,則全球醫療衛生體系將難稱完整。
或許全球性傳染病的衝擊引起各國高度關注,外交部今年以禽流感防疫作為爭取成為WHA觀察員的說帖,終於在昨天得到國際社會的正面回應,WHO秘書處已確定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本年五月召開的WHA。這是我國未來與國際社會互動與交流的關鍵性一步,也是全球化時代裡,各國放下意識形態堅持的最佳啟示。畢竟,在一個充滿風險的年代,對抗只會讓我們都成為輸家。(作者為政治大學外交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