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是場惡夢‧狂風暴襲後的緬甸

2009/05/03

一年前的今夜和明日凌晨,一場狂風暴雨沿著海平面襲來,無情地摧殘著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短短數小時之間,奪走了緬甸境內十數萬條無辜生靈。

緬甸風災發生一年以來,人們對於災區的情況所知有多少?事實上,世上大多數的人並不清楚,竟也無從得知。

原因在於風災地區的偏遠和基礎設施欠缺,但更由於緬甸軍政府嚴格控管災區人員出入,以及堅控訊息流通的緣故。而由國際人權觀察組織最近所提供的一批圖像中,許多緬甸人民生活在塑膠布棚的景象,竟然與一年前相去不遠,實在令人不禁感概心寒。

據官方統計發佈,在去年5月2日熱帶氣旋納吉斯(cyclone Nargis),造成8萬多人死亡,以及5萬多人失蹤。然而,一般外界估計這場風災至少奪走了超過20萬條無辜生命,更造成了2百萬民眾的流離失所,無力面對糧食短缺和健康惡化的嚴峻挑戰。

日前,歐盟基於緬甸未能改善人權侵害情況,決定再次延長一年的對緬甸經濟制裁行動。緊接著由國際援助機構在曼谷召開的記者會上,呼籲國際社會重視緬甸災後重建的援助資金,在六月雨季再度到來前,能及時協助災民所需的糧食住所和農漁生產。

與會機構代表並表示,即使援助工作有一定程度上的達成任務,但仍遠遠不足以協助所有受難民眾。因此,尤其需要各界資助後續復甦和重建任務所需經費,而在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後,對款項募集更是顯得不樂觀。

歐盟人道救援總會發言人維邦(David Verboom)指出,2004年南亞海嘯發生後國際投入120億美元援助經費,相較於造成2百多萬無家可歸民眾的緬甸風災而言,卻只有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援助約3億美元,僅為南亞人道救助金額的四十分之一。

各個地區所發生的災難受害程度與救助資源多寡本就無從比較,但為了讓讀者較容易理解緬甸情況,在此請容許筆者做個簡單比擬。

或許台灣朋友應該還記得,去年五月份中國四川同樣發生了令人悲痛的汶川大地震,而短時間內台灣地區便承諾捐助該災區救援金額高達近1.5億美元。來自國際社會和中國政府的經費投入更數倍於此,這也顯示大陸政權對於民眾負責的態度和行動。

坦白說,緬甸救援經費的短缺不足,還是歸咎於緬甸政治環境的封閉和官僚,不僅造成了許多捐助者的疑慮卻步,擔心資源無法真正送到災民的手中,並且蠻頇的軍政權更不斷阻礙了來自緬甸民間和國際社會的救援行動。

去年風災發生不久後,各位應該仍記憶猶新,緬甸政府竟然推遲國際救援物質和救災人員的進入,甚至執意舉辦預定之全國公投,完全無視於災區百姓維持生存的急迫性,引起了全球社會的震驚和譴責。

雖然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親赴緬甸交涉後,軍政府才終於肯接受外界救援。但仍要求外界救援工作必須由官方同意且督導,以及前往災區服務必須有官員隨行陪同,設起了不令外界太意外的人道阻礙門檻。

有緬甸朋友談起,風災有沒有發生都一樣,人們依然缺乏工作,缺乏遷徙和言論的自由;我們早已習慣了沒有獲得軍政府的幫助,一切都得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對困境。道出了生活在緬甸的沉重無奈。

從災前示警和災後反應的失敗,到對緬甸民間和國際社會援助工作的限制,這些都是軍政權所難咎其職的。唯一來自民間主動進行的災後調查報告<<風暴後,來自三角洲的聲音>>(After the Storm: Voices from the Delta ),如此表達著緬甸人民心中的對於軍政權所為的控訴。

這份報告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人權中心(Johns Hopkins School)結合緬甸緊急援助團隊(Emergency Assistance Team- Burma)以數月時間進行災區田野調查撰寫而成。緊急援助團隊是在風災發生後,由泰緬邊境難民醫師辛西亞創辦之梅道診所發起,串聯數十個緬甸流亡自助團體,自力籌募資源以共同規劃災後救援工作,持續派遣救援隊深入災區。

該報告的研究資料掲露出災區救助工作的制度性阻礙(systematic obstruction),包含對災區婦女兒童和少數族裔權益的漠視、救援物質的盜賣、強制性災民遷置、強制災民勞動進行重建工作,甚至使用兒童勞動力。

由緬甸草根團體、海外流亡人士、寺廟僧侶住持,以及無數個人與私人企業自發性的投入救助行動,這股股發自於緬甸民間社會的強大能量,相較於軍政府的無能和國際救援的侷限,將會持續扮演著災後重建工作極為重要的角色。

然而,災後至今軍政府已逮捕數十位民間救援工作者,或批評官方救災工作的民眾。其中包括自發進行救助活動的緬甸知名喜劇演員詩人扎爾加納( Zargana),因在去年6月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時表達對政府救災遲緩的不滿言論,之後便立即遭到逮捕入獄判刑57年(後減為35年刑期)。

除了來自國際社會和緬甸民間團體的資源外,各界要求軍政權必須同時盡最大可能地投入政府預算協助災區建設。今年二月,由聯合國、東盟和緬甸政府組成的三方核心團體,決議三年災後復甦計畫之所需經費約7億美元,只順利募集國際社會約3億美元的援助。但,每年收取外商企業數億美元稅收,以及每年編列高額軍事開銷預算的緬甸軍政府,卻至今未有任何正式公告將提撥政府經費補足該計畫差額。

一如過往,翁山蘇姬等主要民運人士仍未獲得釋放,以及軍政權風災以來的種種作為,仍明確透露其只關心著如何在2010年大選後繼續鞏固政權,而非攸關千萬貧民百姓的生死。

軍政權的冥頑、強國戰略的角力、國際情勢的現實,長期來始終是緬甸困境難以解決的因素。只是,人民何其無辜, 百姓何其無助。許多流亡在泰緬邊境的民運朋友們,奢求著各項國內災後重建工作,不僅能夠改善的是災民生活,更可藉此改變的是軍政府的專制獨裁。

一年時光消逝無蹤,我想像起無數緬甸朋友心中,都多麼希望那僅是一場半夜驚醒的惡夢,卻非想忘記卻怎麼也忘不了的苦痛事實。

延伸連結:

Burma: One Year After Cyclone Nargis / Human Right Watch

http://www.hrw.org/en/features/burma-one-year-after-cyclone-nargis

Emergency Assistance Team-Burma / Mae Tao Clinic

http://www.maetaoclinic.org/cyclone.html

Taiwan Free Burma Network

http://tasskn.blogspot.com/

建議標籤: 

回應

SAVE THE CHILDREN此一救援組織講法完全不一樣,請參看BBC的報導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8030211.stm 另外慈濟也做了不少事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56006 所以只要不做西方走狗間諜,真心助人, 哪會有問題?

做西方走狗間諜至少有飯吃,做東方的看門狗卻飯都吃不上!

很感謝您對於此篇文章的回應和指教。

援助組織和緬甸政府做出許多的努力當然值得肯定。
然而,如果詢問任何在田野服務的援助組織工作者,
應該大多人都會同意無論組織的援助規模和投入經費多大,
實際的NGO援助計畫仍有很大的侷限和不足。

因為,各援助成果仍需從援助之對象、區域、內容來深入分析。
且地主國、國際機構、各國政府仍是主要援助來源。

再以台灣921賑災和大陸四川賑災來看,
主要的援助資源和長期動員仍來自於中央和各級政府。

此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是,除了質疑緬甸政府的救災運作外,
希望各界能促使緬甸政府能的賑災工作更加公開和透明,
負起責任且盡最大可能的投入災後復甦和重建工作。

同時,許多緬甸朋友更期待藉此重建工作的良好治理,
使緬甸政府和民間內部產生民主改革的契機。

附上BBC報導連結:
Nargis one year on: Labutta voices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8025026.stm

Did the cyclone change Burma's junta?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8029611.stm

Cyclone Nargis: One year on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8026834.stm
Foreign journalists are still banned from reporting in Burma, but through the voices of local people and information from aid agencies, the BBC has built up a picture of life in some of the worst-hit 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