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不能說破的曖昧關係

2009/05/04

 台灣金融家在博鰲論壇向中國總理要求給予「台灣人待遇」。金融家說:雖然中國不可能讓台商享有與當地金融機構相等的「國民待遇」,但也不要把台灣金融機構當成外國金融機構。

 「台灣人待遇」的提法,正反應出中台之間「特殊」關係之下,台灣人面對中國大陸的矛盾心理。

 去年總統大選後期,「一中市場」成了選戰議題,當時謝蘇陣營傳播「一中市場」會讓中國農產品大量進口、中國勞工大舉登台,這對中南部原本已飽受蕭條之苦的農村選民很有說服力。馬蕭團隊緊急滅火,強調不會進一步開放中國農產品與勞工登台。

 「一中市場」爭議,透露出台灣民眾擔心中國這個經濟強權對台灣經濟帶來重傷害。面對崛起的經濟大國,台灣失去了曾經創造「經濟奇蹟」的豪情壯志。也不管WTO規範,只想盡各種方法保護自己。

 這是台灣矛盾心理的一個面向,是到了去年五二○之後,這種心理又轉到另一個面向。民間看到政府兩岸鬆綁、商機無限,於是積極爭取中國當局給予優惠。民進黨執政縣市也一樣,要求增加直航班機、去中國促銷農產品、要中國開放更多陸客來台觀光。企業家們則要求中國當局給台商「國民待遇」或「台灣人待遇」。

 此刻的台灣,低聲下氣要求中國的善意與優惠,也完全沒有當年創造「經濟奇蹟」的豪情壯志。「主體性」、「自主性」等曾經響徹全島的口號也被棄如敝屣。

 從極度想保護自己,到一味要求對方施惠,這是一體兩面的矛盾心理。大家都忘了,依WTO精神「國民待遇」是種互惠對等原則,代表著兩造是平等交往,不是朝貢體制下的華夷秩序。一九八○年代中期「廣場協訂」後,台灣被迫進行一連串激烈的自由化、國際化。當時也曾引起國內反彈,不過,最後大家都接受了自由化國際化原則,台灣與歐美經濟先進國家都可平等互惠地往來,也沒有人覺得自己被經濟強權剝削。

 平等互惠精神,一遇到中國就被台灣人拋到九霄雲外。台灣「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儘可能想著規避WTO規範。對我有利者,求人家施捨;對我不利者,迴避不談。這種矛盾心理,讓兩岸經貿談判失去準則,只能被動期待對方善意。

 為什麼兩岸經貿談判,不能像當初台灣與各國的入關談判一樣,以平等互惠原則進行?因為兩岸關係很「特殊」,不論再怎麼詮釋《中日和約》、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再怎麼低調地處理兩岸主權爭議。背後還是存在一個結:兩岸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很難解,這個結讓兩岸難以平等互惠。

 眼下的台灣樂於利用這種曖昧特殊關係保護自己、並在中國獲取「超外商」待遇。兩岸關係的曖昧性是不能說破、卻彼此心知肚明的秘密。說破了,會像當年李登輝換來北京排山倒海的打壓。只是,不知道這種流動的曖昧性能維持多久、又將往哪個方向移走。 (作者為專欄作家)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