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十年檢討
改革希望在民間力量

2007/06/25

十年前,1997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歸中國大陸的日子。十年後的今天,有一群關心香港動態的人聚在一起檢視,香港這十年來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香港言論自由的後退,象徵著整體社會的後退,新聞自由的箝制只是一小部分的徵狀。」在6月21日的「觀察香港主權回歸十年 ─ 台港座談會」當中,台大政治系教授明居正說道。「中共從英國人手中接下香港,自己卻成為另一個殖民者,讓香港表面上有自由,卻沒有民主。」

香港大紀元時報的記者吳雪兒表示,大紀元在香港的形象非常鮮明,因為他們是少數不因為中共打壓而退縮的獨立媒體。迫於中共方面的壓力,原本長期合作的印刷廠不再做他們的生意,大紀元只好自己購置印刷設備,卻屢屢遭到蓄意破壞。

傳媒面對外在的壓迫,自己只好從內部應變。香港記者協會的胡麗雲指出,香港傳媒近年來新聞自由的倒退,體現在日益明顯的「自我審查」行為上,媒體因為懼怕打壓,在新聞的採擇與處理上往往避重就輕,被與會的政經評論家凌鋒譏為「批港少批中,批貪不批黨」。

曾投書中國時報討論香港民主與民間力量的邱毓斌則認為,香港的民主運動在先天上就面臨了北京的限制,不像台灣1980年代的黨外運動,因為當時的黨外是抱著「有可能執政」的希望,在實質政權作為動力之下,造就了台灣政黨發展的蓬勃。相較之下,香港的民主黨就缺乏了這一層動力,因而在許多議題方面,政黨缺乏促進改革的誘因以及前景。

北京方面的打壓固然是香港民主改革的一大限制,難道香港人就得認命,永遠翻不了身了嗎?在這樣的環境下,來自民間的力量反倒成為改革運動的主要推手。像是2003年香港50萬人上街要求普選的大遊行,以及之後每年七月一日的遊行,便是由「民間人權陣線」所推動,香港將近50個民間團體都是該陣線的成員。邱毓斌說:「政黨不想做、或不敢做的事,公民團體只好自己扛下來做」。

針對傳媒在民主改革上所扮演的角色,邱毓斌認為媒體所能扮演的也只能推波助瀾,而不應該成為改革的主體。雖然香港的民主化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中國,來自民間的力量還是有可能與政黨結合起來,讓香港的改革力量先成形,有朝一日也可能反過來影響中國。

延伸閱讀:

葉國豪:香港民主化靠傳媒 邱毓斌:民間力量與香港民主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