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為達成今年經濟增長「保八」的目標,中國政府最近持續對內需消費加熱升溫。日前,商務部新推出「擴大消費,創新生活」之九大舉措,包括提升假日消費、擴大家電消費、增加資訊產品銷售、推動文化休閒消費等。這是近半年來,中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消費措施之一,顯示北京當局對此事牢牢抓緊,念茲在茲,非將舉國消費潛能全面激發不可。
持平來看,這些直接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誠然會收到一定的效益。但事實上,更有效力的舉措,應是從民眾心底的消費心理去著手,務使其撤除對消費訴求的「心防」,進而能夠敞開心胸,放心地花錢。這就牽涉到「社會保障」的問題,在當前大陸社會保障顯著不足的情況下,民眾有錢不敢隨便花,大都存在銀行,以備未來的不時之需。這項因素,是大陸整體消費提振不易的根本原因,也使很多台商感受到,在大陸內需消費市場,拓銷相對困難,面對商機,常有「看得到吃不到」的慨嘆。
今年談大陸的社會保障,最值得注意的是「醫療改革」。因為,針對民眾非常抱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在今年三月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宣布,決撥出8,500億元人民幣的預算,進行全面性的醫療改革。隨後,中國衛生部正式公布醫改方案,決廣建城鄉醫療院所,擴大醫療保險之覆蓋面,並實行醫、藥分業等。
眾所週知,目前大陸一般民眾的醫療保險,尚在「初級階段」,看病報銷比率偏低。在自負額比率偏高情況下,上醫院看病,卻又要面對醫院的盤剝。後者經常任意加檢查、加藥物,以提高收入,如此使病患承受了過多的額外負擔,看一場感冒花上幾百元人民幣是常事。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為求自保,當然要拚命存錢,盡量減少其他消費。所以,中國未來能否突破民間消費擴張瓶頸,這問題掛鉤在醫療改革能否順利推動之上。為此,中國政府應該把更多的資源,扎實地投到醫療改革之上。那才是為消費形勢解套的根本之道。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社會保障問題,是就業幫扶。中國社會失業問題之突出,舉世皆知。目前最令人關切的,是社會上除有2,000餘萬的失業農民工外,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亦高度困難,去年畢業者尚有三分之一以上找不到工作,而再過一個多月,今年畢業生又要傾巢而出。大陸目前就業形勢之嚴峻,可想而知。而這不但衝擊消費擴張,更會帶來經濟的惡性循環。即社會上失業與低度就業人口眾多,會減損全社會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願;而消費之難以振作,又會回頭衝擊廠商的投資意願,使就業更難復甦。
針對就業問題,中國政府誠然已採行了諸多的幫扶措施,如訊息提供、媒合服務、工作保障等。但應該更加以著力的,是設定「就業導向」的產業政策,那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之計。具體而論,服務業的發展,確實有擴張就業之效,政策應予以加大扶持發展力度。今年第一季,中國第三產業(服務業)之產值,年增率雖達7.4%,高於GDP增長率6.1%,但以社會的迫切需要而言,該年增率仍大有擴張之必要。
其次,往昔為社會承載大量就業人口的加工出口業,現今似已淪入冷宮,衰疲乏力。如廣東之這類廠商,至今年第二季依舊生意慘澹。這些在在顯示,該等產業已不見容於大陸,則大陸之就業問題,將因此而加重三分。中國政府對於加工出口業,究竟是準備任其自生自滅,或是要積極輔導轉型,甚至予以搬遷內陸重生,這方面尚無旗幟鮮明的政策,而且雜音不少。這已不單純是產業問題,而是直接涉及就業問題,而就業率之高低,又事關當前擴大內需消費政策的績效。
總的來看,內需消費之擴張,最有效的處方,是藏在社會面,以及社會和產業結成的「連環套」裡。關心中國內需消費市場發展的人,對此實應細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