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資分擔責任?—談談德國總工會(DGB)和冶金工會(IG Metall)領導層的全球化戰略

2009/05/22

本文轉載自「勞工世界」

翻譯:王倩 校對:萬毓澤(工人民主協會)

(編者按:Wolfgang Schaumberg是德國波鴻歐寶/通用汽車公司雜誌工人,2000年退休。曾學習德語、宗教學和社會學。在1970年代擔任汽車工人之前曾經做過教師。他曾經擔任職工代表委員會委員多年,現在仍然是冶金工會成員。他仍活動于歐寶集團屬下的汽車工人網絡和和左翼工人,也經常參與及發起國際交流與合作。)

Patrick van Klink是聯合利華在Rotterdam的人造奶油公司的工人,同時也是該公司工人委員會的成員,就他對聯合利華集團內各國工人委員會和工會間的聯繫作了以下描述:「歐洲關於延長工作時間的討論對巴西工人產生了直接影響。德國資方想把每週工作時間從35小時提高到40小時;而在巴西,人們則正試圖把工時從48小時縮短到40小時。但現在,巴西工會卻被告知,就連德國這種富裕國家,工人將來也必須工作更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若工人能在聯合利華的勞工網路內進行資訊交流,資方就難以分化我們。我們在各國的成員會因此更有實力:說什麼其他國家情況更差、沒有別的可能云云,千萬不要被這種鬼話迷惑了。你越瞭解全球化,你就更有自信:我們必須主動利用這些機會,而不是在事情發生後,才被動地去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狀況。」

這段話引自一本相當有趣,關於總工會和IG Metall的全球目標和實踐的小冊子,書名為「真正的社會責任:跨國公司的操作守則」,冊中載有大量有關工會全球工作內容的網址。

van Klink 強調要「瞭解全球化」、「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機會」(第27頁)。總工會和冶金工會在小冊子裏,傳播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全球化理念呢?工會領導人又是如何具體抓住這些機會呢?

I

「為了在企業內部迅速傳遞資訊,就必須在不同國家的分公司之間以及整個區域範圍內部建立聯繫」(第15頁)。要實現這個目標,最好的方式是建立集團內的歐洲工人委員會和世界工人委員會(目前約有10個),大眾集團的工人委員會就是很好的範例:「在勞資共決方面,德國汽車製造業總是走在前面」(第20頁)。大眾公司的工人在世界範圍內組織得很好。Robert Steiert是世界金屬行業工會聯盟的成員,同時也是冶金工會對大眾集團世界工人委員會的負責人,提到:「一個墨西哥經理必須瞭解,要是他不遵守規則,他的工人就會到世界工人委員會去投訴」(第21頁)。

大眾集團所有的主管都必須遵守由大眾(以及冶金工會底下的其他17家跨國企業)的工人委員會通過的國際架構協議。這種國際架構協議是工會全球戰略的中心,小冊子也就此作了重點介紹。冶金工會的國際代表Bert Thierron指出,「我們希望簽訂該協議的成員達到25個」。這種國際協定,與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核心規定是相符的。「這些協議一般包括尊重人權,消除歧視、禁止童工和強制勞動,保障工人的組織權利,合理的報酬、安全的工作環境和人道的工作時間」(第14頁)。

目前為止,都沒有問題。那些總是抱怨「工會必須在國際範圍內活動」的人,一定瞭解這裏所介紹的活動,也瞭解工會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戰略」或「完全無助」。總工會和冶金工會屬於國際自由工會聯盟(ICFTU)1, 該聯盟在全球154個國家中,擁有236個加盟組織,共有1.55億成員(參見www.icftu.org)。目前該聯盟正進一步推動世界範圍內的協議(第29頁)。這些協議不應像從前那樣由自願協商來確定,而是應該對所有企業都具有約束力。「國家應該扛起主要責任……。關鍵是確立一套具有約束力的跨國管制措施,以拓展全球化的‘社會面’(譯者按:在歐洲工會運動中,「社會的」一詞往往指的是要運用社會的民主力量來制約市場力量,避免出現太嚴重的貧富懸殊)。Jürgen Peters(冶金工會工會主席)及Dietmar Hexel(總工會培訓處負責人),在小冊子中這樣描述了工會官方對國際主義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傾向(第3頁)。簡言之,工會所期待的是更好的跨國管制措施,期待由跨國企業及其供應商的「良好行為準則」,來實現「全球化的社會面」。

促使國際勞工組織的核心勞動規定在世界範圍得到遵守,是一項完全合理的要求,應該予以支持。但問題在於,自願性的企業協議經常被濫用於維護企業形象,或者當作一種宣傳「本集團支持企業社會責任「的廣告。小冊子也用數頁長的篇幅批判了這一點,並指出了難以迫使企業遵守協議的事實。我們可以從中得出什麼結果呢?

II

冶金工會國際處的Claudia Rahman認為,「只要簽署了架構協議,企業就在國際層面上承認了勞動者作為『社會夥伴』的身份。」按照她的觀點,只要與企業協商,並促進國家干預,就能克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弊端。明智的雇主似乎已經自願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因為「企業也可以從這些協議中受益,如生產力因勞資關係的改善而提高。研究表明,勞動保護、健康保護、工資以及勞動時間的改善,可以使雇員和企業的關係更緊密,也幾乎總會對產品的品質產生正面影響。可惜的是,雖然有這麼多的好處,協定的貫徹卻總是進度緩慢」(第14頁)。Thyseenkrupp集團的工人委員會主席Thomas Schlenz,在稱讚資方與巴西工會代表的合作時,說法也很類似:「企業也可以從這種合作中受益。巴西的勞資爭議明顯減少。企業形象也因此得到改善」(第25頁)。根據他們的設想,只要透過各國工人的交流、歐洲和世界工人委員會的工作、並簽訂適用整個企業的協定,就能規範全球化的發展,讓工人、股東和資方同時從中獲利。

III

因此,人們不用驚訝,總工會和冶金工會出版的小冊子並不是面向跨國集團的工會成員或雇員,向他們闡明全球化的性質、動員他們為共同的目標奮鬥,而是面向普通消費者,要求他們進行有意識、有覺悟的消費行為。之所以倡議建立國際資訊網路,也主要是為了加強「社會夥伴」的談判能力,以減低罷工或其他鬥爭的必要性。因此,工會在應對跨國公司的進攻時,採取的就是這種妥協配合的態度,就像通用汽車/歐寶的世界和歐盟工人委員會主席Klaus Franz講的那樣,「分擔責任就能使責任減半」。

重點是,資方在成本與利潤上的考慮必須被尊重,而且每一個員工都必須幫忙買單:責任必須被分擔。關鍵在於,競爭力與獲利等說詞完全沒有受到質疑。工會的小冊子中,還把大眾公司當作榜樣來表揚。2002年4月11號,冶金工會前主席Klaus Zwickel在大眾公司的工會為了選舉監事而召開的代表會上,就是這樣說的:「大眾公司同時保障了工會的利益與企業的成功,同時照顧到個人與社會問題,這是非比尋常的」。也許我們應該讓大眾公司裏在生產線和機器邊作業的工人來談一談,工會所大力稱頌的那些協議(至少在德國),是否以及如何帶來了合理的報酬、健康的工作環境和人道的工作時間。

IV

怎樣理解「合理的報酬」?為了生存,世界上大多數人只能將勞動力出賣給私人企業主,而這些企業主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在競爭中追求最高的利潤,而不是生產最有必要的產品、追求健康的工作環境和人道的工作時間。這些才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基本事實,但卻在總工會和冶金工會的小冊子描繪「社會夥伴」的美夢時被掩蓋了。

但如果我們將全球化理解為一種資本主義逼迫下的發展,並像一開始我們提到的聯合利華同事那樣追問,我們是否能夠以及該如何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會,那麼我們對未來的討論會完全不一樣。這裏只能簡要提到幾點:

例如,假如大眾公司在中國投資,那麼不少中國人將有機會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勞動力,獲得更好的勞動條件,甚至可以享受到在其他許多中國企業所無法享受到的民主權利。這當然是件好事:那裏的人們終於可以向電視裏天天展示的發達工業國家典型的生活水準邁進一步。受雇于跨國公司及其供應商的工人身邊的人,會越來越希望達到類似的生活水準,而2億農民工會逐漸把這些經驗傳達給超過7億的農民老鄉。但是,不滿情緒也會產生,因為不是人人都能享有這種生活水準。就像我們德國的情況一樣,中國領導階層已正式承認,中國的貧富差距正在擴大。同樣,社會已經在討論,目前這種不斷增長的消費行為,是建立在一種經濟增長模式上,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因嚴重破壞環境,而導致許多新的嚴重問題。

超過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住在中國,他們不僅正在快速學習最先進的生產方法,也正在瞭解資本主義私有化生產的典型矛盾,例如一方面變本加厲地壓榨勞動力、壓低工資,一方面宣揚 「以人為本」的謊言。同樣,生產經驗的增加和失業問題,將導致他們提出縮短工時的要求。中國工人大規模反抗活動日益增加,也已為官方承認,並在報紙上引起討論。如何徹底解決這些越來越嚴重的矛盾,也會成為中國的迫切問題。

跨國資本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學習英文。人們越來越習慣使用互聯網進行國際交流,即使目前只有少數人利用這種新的交流方式來討論「一個不同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也可以預見,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中國人帶著「一個不同的世界是有可能的」的口號加入世界社會論壇,並施加壓力,要求參與討論。

從中國的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資本是怎樣藉由迫使人們面對相同的矛盾與問題,而將世界範圍內的人聯繫在一起;同時,它也創造出爆炸性的潛力,讓我們可以運用來擊敗它。

期望能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中實現福利國家,是沒有意義的。當然,批判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殘酷後果並解釋其成因,是有意義的,儘管這並不能帶來太多希望。更能帶來希望的是,與世界上更多的人交流,討論另類的生活方式,並討論如何生產那些必要的、人們需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可以藉此形成一個可實現的願景,人們對資本主義的壓榨所產生的憤怒,就會轉化成動力,來探尋這種壓榨的真正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十月,國際自由工會聯盟已和世界工人聯盟以及其他八個工會合併,共同組成了國際工會聯盟(ITUC), 國際工會聯盟2007年七月時已經有153個國家的305個工會加盟,共有1.67億成員。

建議標籤: 

回應

引用原文——“超過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住在中國,他們不僅正在快速學習最先進的生產方法,也正在瞭解資本主義私有化生產的典型矛盾,例如一方面變本加厲地壓榨勞動力、壓低工資,一方面宣揚 「以人為本」的謊言”——
------------------------------------------

這段話是整篇文章最為滑稽可笑的一大瑕疵,有點過於自以為是了,德國人應該了解,中國大陸主流的經濟學家絕大部分是西方所謂“自由市場經濟”的代言人,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充當著西方經濟理論的傳聲筒(或稱“經濟殺手”),而中國高層領導人制定國策的“智囊團”又是這些滿腦西方經濟理論的所謂“經濟學家們”,他們充斥與中國大陸的社會科學院、名牌大學、研究所,因此由這些“全球化的馬前卒們”提出的未來中國經濟走向該是何等的荒謬和何等的對西方跨國資本的投懷送抱。我身在大陸,很了解高層領導“以人為本”是這個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政策,的確是這樣,但是,將——爲了貫徹發展“以人為本”的國策——和——聽取了“西方經濟理論代言人們”的經濟建議從而導致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做主觀片面的單項聯結就顯得非常幼稚了,因為“變本加厲地壓榨勞動力、壓低工資”是擁有絕對發言權的西方跨國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定制”的經濟秩序所決定的,這個經濟利益鏈條中獲利最為豐厚的是西方跨國資本,由於它們過於貪婪,留給其他經濟利益鏈條環節的相關生存者們的空間就被壓榨剝削到極致(西方跨國集團和它們定制的世界經濟秩序是罪魁禍首),也因此如果不“變本加厲地壓榨勞動力、壓低工資”,那些代工廠也毫無疑問面臨生死問題,而外在體現出來的社會表像似乎完全可以理所應當的歸咎與大陸政府,這種目光短淺的看法十分迷惑人們的視線,我個人作為土生土長的大陸同胞,非常非常討厭上述的說法。看問題應當儘量秉持客觀公正的事實而非主觀片面一相情愿的想當然的肉腦分析,才會儘量逼近客觀真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