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啟示

2009/05/22

【本報訊】 金融危機最嚴峻時,全球曾經戰慄恐懼,深恐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重現。日本「失落的10年」因此變成頂尖的研究課題,大家都想從日本經驗中,提煉經濟對策,阻止世界墜入蕭條;就像醫學界想從檢體中取得H1N1病毒株,研製疫苗一樣。其實,近世曾受長期經濟蕭條折磨的國家,不止日本,芬蘭也有慘痛的10年。而且從芬蘭經驗中所能獲得的啟示,對台灣更具啟發性。

 芬蘭與俄國接壤,就像台灣與中國相望。俄國曾經統治芬蘭110年,直到一戰結束後,芬蘭才獲得獨立。但是,芬蘭始終無法擺脫蘇俄的覬覦。 1939年蘇聯揮兵入侵芬蘭,俄芬戰爭爆發。芬蘭人奮起抵抗,卻得不到當時的國聯和英、美、法等民主陣營的奧援。芬蘭被迫與希特勒同盟,與納粹德國共同抗蘇。芬蘭人殲滅了數10萬的俄軍,保住疆土,捍衛主權,但是隨著希特勒的覆亡,芬蘭也淪為二戰的敗戰國。

 戰後,俄國要求割地賠款,賠款分8年以199類貨物折抵。賠償品中,木材、木器、紙張與紙漿這類傳統的芬蘭產出,只占賠償總項的28%,而船舶、機械、線纜與電路板等產品則占72%的大宗,偏偏這些主要賠償品是芬蘭工業的弱項,出口值在戰前僅占全國的3%。

 面對鉅額的賠償,原本只為內需而存在的工業,例如造船業,竟然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擴張。因此,到了1952年賠償還清時,芬蘭經濟已經徹底改造。此後,芬蘭的工業,無論產品的品項或產能均大幅躍增。長達8年的賠償期,為芬蘭累積了無數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貿易知識,這些工商技能都是戰前芬蘭所欠缺的。

 芬蘭因禍得福,從一個農林國變成一個以船舶、金屬、化工、橡膠、皮革與紡織為主體的工業國。想一想Nokia的成就,原來這一切都是其來有自。

 回顧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台商西進,產業西移,曾經給台灣帶來多少轉型的陣痛,但是也賜福台灣一個千載難逢的產業升級契機。如今島上有17座12吋晶圓廠,TFT-LCD面板廠的產量和產值冠居全球。而高科技產業頂尖的管理與運籌能力,則舒緩了金融海嘯的破壞力。這一切不也是因禍得福,其來有自。

 芬蘭的故事尚未結束,好戲還在後頭。芬蘭因為對蘇賠償而工業化,雙方的貿易關係就此緊密相連,兩國簽訂一系列的5年貿易協定,芬蘭出口各種工業品交換蘇聯的原油。冷戰時期,芬蘭甚且是蘇聯接觸西方科技與資本主義商品的唯一窗口,而蘇聯則是芬蘭最重要的出口國。以1988年為例,85%的船舶外銷蘇聯,53%的運輸工具出口蘇聯,29%的紡織、食品與鞋類運往蘇聯。蘇聯提攜芬蘭的經濟,但是福兮禍之所伏也。

 蘇聯在1991年解體,芬蘭立即陷入經濟大蕭條。GDP下降11%,投資減少55%,失業率從4%攀升到18.5%,股市跌幅超過60%,而且歷經10年無法恢復元氣。癥結就在於芬蘭的出口高度集中在一個市場上,經濟太依賴蘇聯了。

 綜觀全局,台灣的產業和進出口貿易可能因為ECFA而更依賴中國市場;台灣的銀行、證券與保險將因為簽訂MOU以及互設金融機構而與中國之信貸風險連動;而開放中資來台,可能將台灣的就業與民生變成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在就算馬總統親口保證,任內不會與中國談判政治議題,但是思及台灣在經濟上可能淪為中國的附屬,可能變成另一個1990年代的芬蘭,就令人不寒而慄。

 本報系上周的民調顯示:36.8%的民眾認為馬政府推動兩岸交流的速度「太快」,45%的民眾認為「剛剛好」,只有7%的民眾認為「太慢」。而工商建研會上月委託政大選研中心所做的民調則顯示:56%的民眾「非常擔心」或「擔心」台灣的經濟高度依賴中國。這兩項民調均顯示,民間確實有憂患意識。

 克魯曼訪台期間,曾經用加拿大與美國比喻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項比擬並不恰當,因為規模相去太遠。如果用芬蘭與蘇聯的關係比擬兩岸之關係,可能較恰當。所以,芬蘭的故事值得省思,芬蘭的啟示,財經當局應當警惕:兩岸經貿往來固有必要,但要維持在什麼程度,仍不可掉以輕心。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