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05月 21日
環境就是生命,熱愛環境就要實踐
第三波新興民主國家在經過民主化後最大的課題,除了民主鞏固、經濟自由化及轉型期正義之外,還包括公共空間的重建與市民社會的發展,以及傳統非政治議題如何進入政治體制進行對話;而且市民社會中,公民社團如何凝聚社會力並擔任議題代言人與政府、企業對話,而又不受到政府與企業的收編,就是更為重要的課題。而日前來台訪問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南韓「環境實踐聯合會」的發展經過、社會動員與政策影響力,或許可以給同為東亞新興民主國家的台灣,一個值得借鏡的對象。
環境實踐聯合會於2001年成立並向南韓環境部立案,六年來發展相當迅速,目前已經擁有一百六十個地方與三百多個功能性支部,並且擁有六萬名成員,在環境、政治、文化、社會等議題上都發揮相當關鍵的影響力。
現任環境實踐聯合會會長李京律,過去曾經是一位擁有四十多項專利的環境工程專業人員,但是在目睹南韓徒有完整進步的環境政策,但是卻缺乏政策落實,導致環境資源與預算的浪費;但是許多的環境團體不但缺乏專業論述作支撐,甚至於少數團體成立後毫無運作,還以環境議題作為和企業談判交換利益的籌碼,於是李京律決定以自身的專業投入環境保護事務,不過一開始的時候,李京律曾經嘗試遞過上萬張名片,但都沒有得到政府與市民團體的支持;經過一年的摸索與觀摩之後,李京律不但將環境實踐聯合會運作成為擁有山河環境研究所、山河水產研究所等專業研究機構以及山河環境技術公司的完整環境團體,並且投入濕地保護、資源回收、反核運動、水源保護等多樣性的環境議題,同時與許多企業合作推動資源再生議題,並且得到南韓環境部的多次表彰,成功結合社會資源;但是環境實踐聯合會仍然秉持民間立場,持續與環境部、交通建設部與產業部進行對話外,並且投入環境教育、國會評鑑、落選運動等民間社會運動,或許我們可以說,環境實踐聯合會是一個成功的社會企業,李京律更是一位成功的社會企業家!
「環境就是生命,熱愛環境就要實踐」是環境實踐聯合會醒目的標語,而環境實踐聯合會也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讓民眾參與環境事務,從大規劃的2005年以來環境童子軍的濕地考查,首爾市清溪川的河川保育工作到環境海報設計比賽等軟性活動,不但讓許多南韓民眾產生自覺與參與感,同樣地也提高了團體的能見度與基層動員力,以及社會影響力。
不過環境實踐聯合會最為特別的,就是國會監督與議員評鑑工作。環境實踐聯合會除了平日會開授課程供公職人員學習,以及定期評選環境事務優良公務員與議員外,更培育志工前往國會的各委員會及院會,對國會議員在議事與出席表現上的行為進行細緻的評鑑,而評鑑工作往往也和其他具代表性的社會團體聯合,並且將每一次評鑑的結果公開在網路上,同時也將評鑑狀況告知媒體,使評鑑成為公共議題。由於環境實踐聯合會等團體進行的評鑑相當長期且尚稱客觀公允,所以在2004年的第二次落選運動中,被點名怠職的國會議員,幾乎無一當選,可見一般。
台灣也是第三波新興民主國家之一,在1980年代台灣也曾經有過風起雲湧的社會力,衝破舊威權體制的束縛;但是台灣的市民社會卻無法成為對國家權力與市場機制的有效制衡力量,更談不上對話;而有些市民團體更直接成為政黨與體制的傀儡與應聲蟲。台灣和南韓,一樣都經歷過威權體制與強人獨裁,一樣有平民總統與學運世代,一樣面對舊冷戰的國際格局,一樣擁有立法怠惰的空轉國會,也一樣有自由的言論空間與先進的網路科技。當南韓出現了企圖整合社會力量的社會企業時,台灣是否能夠出現這樣的社會企業家,運用社會力量與資源,實現市民發聲的可能?值得拭目以待。
韓國的落選運動經驗
【台灣立報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昨天舉辦「韓國經驗-國會監督與落選運動」,邀請立委出席,但立委卻因立院甲級動員困於議場,突顯人民訴求不被重視的無奈。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顧忠華表示,目前公民監督行動已進入第4波,「這次希望是長波,可維持在一定頻率、定期監督。」他指出,監督國會是捍衛人民知的權利,台灣應盡快上軌道。韓國在監督國會已有8年歷史,值得台灣參考。
韓國環境實踐聯盟會長李京律說,國政監督目的在於讓國會正常運作。監督成員必須以市民團體為主,以滿足國民知的權利為基礎,保持中立地透過全程觀察而評價,最後則將國會議員的活動內容公諸於世。
李京律表示,監督委員開放民眾參加,但必須具專業性、使命感與中立。除了參與主辦單位的密集培訓外,更要前往國會進行5次的實習才能成為監督委員。他強調,監督者必須服裝整齊,必須懂得如何詳實收集資料,拒絕具政治色彩成員,並須具備良好溝通能力。
李京律說,參與的團體包括法律、反貪、環保、婦女等,成員兩人為一組至國會監督,其中一人必須是欲監督議題的專業人士,比如婦女議題,其中一位成員必須來自婦女團體。
監督過程中,成員必須詳實紀錄會議完整過程,如出席者、時間與質詢者、缺席者及其理由,每半小時重新統計缺席者姓名,「以前委員會藉上廁所而溜走,現在都 會盡快回來。」監督成員於監督前必須收集各種報導資料,監督成員可向議員詢問議題。韓國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也準備一本手冊,裡頭有所有議員的資料與注意事 項。
在會議結束後,監督成員必須將紀錄回傳秘書處,並以電話回傳突發狀況與事故,且需定期回報會議內容。這些民間團體會依照回傳紀錄評價,定期評選最佳的5名 議員頒發最優秀紀錄外,選前公布不適任名單,並發行「國政監督手冊」,提供民眾資訊,網站的點閱人數更是踴躍,每天平均有4、5千人瀏覽。
該聯盟從未拿過政府一毛錢,也婉拒民間個人捐款。剛開始由會長投注經費,之後靠會員費支撐。這些團體會進行產品行銷,如韓國的環保團體logo被普遍認可,產品廠商提撥固定比例的回饋金供監督聯盟使用。
李京律舉例,先前曾有一個政黨在前一次得票很高,但當選後稍微忽略民意,在這次選舉即透過監督聯盟的努力,使此政黨這次選舉落敗,「要知道,民意隨時都會變。」韓國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固定10月前往監督個別的委員會,因為此種壓力,議員辦公室在8、9月間也會通宵做作業。
早期前往監督時,李京律等人也經常被議員趕出來,但她們仍硬著頭皮前往;約經半年、一年的時間,國會開始認同,也主動給她們旁聽席。媒體也相當支持,目前 聯盟可監督國家安全局參與以外的所有會議。李京律表示,透過任何一位國民都可參與、不放棄任何細節的執著,一定可以落實民主。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顧忠華說,台灣的情況相當特殊,民主這條路仍很漫長,也反映出民間團體力量不足。李京律表達願意協助台灣進步的誠意,希望台灣能在這波監督行動往前邁進。 2007-5-8
國際交流與經驗分享 落選運動 台灣能嗎?
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韓國最大的環境團體之一,也是國會監督與落選運動的重要參與團體之一的環境實踐聯合會會長李京律先生來台訪問,並與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及我們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做實質經驗上的交流。
李京律談到,韓國國政監查監督運動從1999年開始運行至今已有十年的歷史,而在這段期間內,國會議員的表現從一開始的質疑到現在的自愛;
從拒絕與不合作的態度,到完全積極的配合;甚至負責當年度監督的團體不需要自行尋找監督作業處理所需的辦公場所,而是由國會主動在內部提供一個辦公室給他們運作。也正因為其舉國上下公民意識及國政監督觀念如此地普及與成熟,所以韓國在近幾年來並沒有再次舉辦落選運動,而是僅僅透過提供資料予民眾並協助監督國會運作,就足以達到讓國會議員們自我行為約束的效果,也使得國會監督政府政策的功能獲的最大的發揮。
然而,相較於韓國目前的成就,台灣的狀況就近似於他們十年前剛起步的模樣。針對這點,李京律也分享其十年來的經驗與心得。首先,他認為政治中立是國會監督最核心的基本原則,應盡量避免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左右與影響,因為監督的目的在於健全國會的功能與責任,而非任何意識形態的干涉。再者,監督者必須要有ㄧ定的專業。以韓國為例,監督委員雖然是對全體國民開放加入,但仍被要求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性與使命感,除了要參與主辦單位的密集培訓課程之外,還要前往國會進行五次的實習之後,才能成為國會監督委員。目的是希望監督委員不但能了解國會的運作方式與國會議員的性質,還要擁有針對不同議題的專業知識〈如法律、教育等〉,如此才能以最接近客觀的角度做出最適當的監督與建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剛開始推動國會監督時,遭遇挫折的抗壓力必須要足夠。由於國會監督與公民意識的發展都是牽涉到整體社會在觀念層次上的轉變,所以其過程必然是漫長且困難重重的。因此若無法承受各方壓力去持續推動的話,是很容易以失敗告終的。在此,李京律也以韓國的經驗勉勵我們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只要能擇善固執並持續下去,絕對能累積足夠強大改革力量的。
在臺灣,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自運作開始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期中也曾舉辦過第一屆的國會評鑑工作,雖然屢受阻礙而成果有限,但我們相信只要能持續往正確的道路邁進,並積極地吸取世界各國相關運動的經驗。在未來,臺灣社會的公民意識必能高度發展,而擁有一個完整而健全的國會也絕對不只是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