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十二年國教!
民間團體籲政府投入資源推動

2009/05/27
苦勞網特約記者,苦勞網實習記者

洋洋灑灑十個大字「國民的權利,政府的義務」寫在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上,細看推動沿革,高中職免試及多元入學方案、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等相關政策,竟已有20年以上歷史。

「推動十二年國教並不是只要改變後期中等教育入學方式,而不去改變後中的體質。」由數十個家長、教育團體組成的「我要十二年國教聯盟」於23日召開記者會,強調「正確推動」十二年國教,修改《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把各級政府合計編列的教育預算比例,由21.5%調高到22.5%、並在十年之內每年增加的200億專用於十二年國教,且訂定「高級中等教育法」為法源。

去年(2008)教育部「中小學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已做出明確決議,「建請」政府於今年宣布自2011年起推動十二年國教,今年,教育部長鄭瑞城也於5月初表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研議已經接近完成,預計6月底對外公布,將朝免試、免學費方向推動。然而,馬政府上台時僅宣布要做「高職免費」,並未將十二年國教列為其教育政策。

「不要被部分政府官員騙了。」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指出,若僅改變入學方式而不肯花錢改變教育體質,這樣的十二年國教會是「空前的災難」,將嚴重排擠現有教育經費。他表示,一年兩百億僅佔府院預算1%,但教育部本身並無法調度這筆經費來實施十二年國教。因此,丁志仁以十二年國教聯盟明確表示其行動對象,就是總統府和行政院。

關於一年兩百億的用途,聯盟指出,除了拉近公私立學費差距外,發展適性學習、取代應試教育以縮短學習差距、建立補救教學體系、拉近各地後中學習機會、鼓勵高分群組生就近就讀等,皆需要經費長期挹注。聯盟呼籲,政府應於今年宣布推動十二年國教,因民國101至110年十年間,我國十五至十七歲的人口,將由94萬掉到61萬,能減輕政府津貼壓力、拉平公私立學費差距,是實施十二年國教最好時機。若政府仍不肯宣布推動,聯盟將在7月12日上街,表達國民要十二年國教的民意。

建議標籤: 

回應

可參考:

教育部盡是腦殘官員『免試升學 減少明星高中光環』

http://blog.udn.com/superbird/2817325

教育部盡是頭殼壞去的官員?

竟然可以把「明星高中」看成是推動十二年國教的絆腳石?竟然還說要用「免試入學」來消滅明星高中?更爆笑的是這政策還是預定在民國109年才全面實施呢!

推動十二年國教的困難在哪裡?明明就是這麼多年來政府都沒有把足夠的錢花在教育上,沒有有能力的部長和官員來做長期的規劃與擬定行動計畫,且致力於付諸實現。建中、師大附中、北一女、中山女中、武陵高中、新竹中學、新竹女中、台中一中、台中女中、嘉義高中、台南一中、高雄中學、高雄女中等這一些「明星高中」的歷年以來校長、老師、學生,看到教育部的官員這麼說,這些「明星」校長、老師、學生,不知道是否可以想得出來,到底這什麼道理呢?這些學校的存在是用盡了推動十二年國教的經費?還是這些師生阻止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還是這些師生要立法委員不准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了?教育部的部長和官員,主管全國教育大計,百年樹人,請說出個「道理」出來!家長們、學生們想考試考好一點,進入好高中,將來考上好大學,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為國家社會貢獻,並賺取自己應得的酬勞。請問這些人到底他們哪個地方、哪個時間、為了什麼阻礙了十二年國教的推動?「考試定優劣」這個篩選方法,又怎麼會是十二年國教的絆腳石?即使是好了,那「考試定優劣」,難道不是你們這些教育部官員這麼多年來在推動的、在執行的?你們怎麼以前不改,今天才想到改?這「絆腳石」,不明明應該是你們這群「設計與執行考試定優劣入學制度」的官員自己嗎?

更何況,錢拿出來、辦法拿出來,只要十二年國教一推動,按學區分發入學,就根本沒有什麼按照考試成績(不論是大考或在校成績)分發的必要了。那怎麼會說是「考試定優劣是十二年國教的絆腳石」呢?還是因為考試定優劣,造成了國家領導人與高官,尤其是教育部官員這些只會唸書的豬頭,一路升學順利,當上大官,所以不知道該怎麼推動十二年國教,導致十二年國教遲遲未能推動。這樣邏輯上才通吧!

其次,推動免試入學的目的竟然是「消滅明星高中」?怪了!為什麼這個政策不是推動十二年國教?民國109年為何不是全國的國中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學區入學,且和國中一樣,所有的高中都是公立的,學生只要繳跟現在公立高中一樣的學雜費?免試入學根本不等於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等於「按照學區分發入學」嗎?既然要看在校成績申請,那還不是在拼成績?既然不是按照學區分發,那高中還是可以自訂標準遴選學生?「明星高中」照樣可以收到所謂的「好學生」!既然如此,免試入學如何減少明星高中光環?免試入學如何消滅明星高中?免試入學如何消滅升學主義?免試入學如何減輕就讀私校學生經濟負擔?免試入學如何提昇全國高中職水準?免試入學如何提高國民教育水平?請問教育部長與教育部各位高官,主管教育行政,百年樹人,必有英明過人之處,請是回答以上的問題。說清楚免試入學如何可「減少明星高中光環」?請說出個「道理」。要消滅明星高中很簡單,就是把明星高中搞爛就是了!或者,要台北市教育局要求學生,明年台北地區的第一志願不行填建中、北一女,或者要建中、北一女停招,不就好了。要不就把建中改成高工也可以,把北一女改成高職也可以。這今年就可以做了,不必等到109年。

再來,既然讓各校自己訂定招生的門檻,為什麼因為學生人少,明星高中就會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呢?明星高中要錄取的學生既然都是國中畢業生裡面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表現比較優異或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本來就是整個學生族群裡面的少部分而已,有什麼理由阻止這些學生選擇去建中、北一女或任何一所他們心目中以及實際上教育品質比較優良的學校呢?學生人數大餅變小,首先被淘汰的絕對是原本辦學成效就最爛的那些學校!怎麼可能造成「反淘汰」會讓明星高中招不到「好學生」甚至於是「學生」呢?好奇怪的邏輯啊!怪怪!而這篇報導最後面寫的,若各校可以要求招收前百分之十的優秀學生,成為「特色高中」,那真正可以招到這種學生的高中,即使不是「考試取才」,是靠「在校成績」或「比賽表現」評選,不就是「明星高中」?換個名詞「特色高中」,「明星高中」就消失了嗎?

最後,就像要滿足國中小學小班小校一樣,民國109年的規劃,只不過是按照目前台灣地區人口初生率逐年遞減,入學學生人數年年減少的趨勢,以目前的高中職招生人數推算屆時國中畢業生人數應該達到平衡,因此所謂的招生機制可以不需要靠考試或任何機制來「篩選」,一個蘿蔔都一定找得到一個坑。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嗎?看看中南部不少高工、高職近年已經招不到學生而關門了,這並不只是因為學生來源不足的問題,而是因為城鄉差距與部分私立高中職教育品質低落的問題。假如教育部不先解決這個問題,僅僅由全台灣或者各縣市的高中職招生總量來看,似乎每個人都有高中職可以讀。但實際上,許多中南部縣市,高中職集中在幾個比較熱鬧的鄉鎮市,偏遠與經濟弱勢的鄉鎮市不僅沒有高中職,更有許多的中輟生,請問免試入學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他們要是真想唸書,即使在目前都可以找到那些招生招不滿的私立高中職就讀,這哪有什麼問題!請問免試入學能解決城鄉差距和教育品質把關失靈造成的高中職教育不平衡問題嗎?免試入學等於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可以保障全國高中職的教育都達到一定的品質標準?

為了要拼經濟,為了要度過金融風暴造成的經濟不景氣,政府砸了幾千億做多少沒有必要的工程?花幾十億興建除了破壞山林水土保持之外沒有什麼大用的農路!花幾百億把狀況良好的路面打掉重鋪瀝青!花幾千億去徵收土地與建造費用做沒有必要的蚊子館!花幾百億去讓縣市長請大明星辦那些替自己打形象作廣告的活動?這麼多人想盡辦法弄出名目來亂花這麼多錢,卻沒有辦法好好想一想國民教育怎麼延伸到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品質怎麼提昇,教育上的城鄉差距與經濟差異怎麼克服!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部!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官員!

有這種腦殘的官員主管我們的教育,荼毒我們的孩子,真的是我們大家前世造孽造成的?

天祐台灣!

<BR>
多年前的(國中生自願升學方案),養出一群把同學當敵人,心靈受創的教
改白老鼠,這些父母的痛苦,教育官員能理解嗎?不去解決教育經費充足與
均質的根本問題,不斷地玩花樣,最後在發生大災難後,肯定會把教改失敗
責任,推給那些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教改人士,讓他們被辱罵。
<BR>
這個投書,大家參考看看。
<BR>

【教育部,別再製造教改白老鼠】
<BR>
報紙投書,路仁教授 book678.blogspot.com

<BR>
教育部長鄭瑞城表示,將大膽改革升學制度,納入在學成績為升學依據,而在學成績將涵蓋學生平時考、模擬考、品格考量等項目。
<BR>
十多年來,每位教育部長都想改革,可惜政策常是在繞圈子。教改之初,就有所謂的「國中生自願升學方案」,讓國中生以在學成績作為升學依據,在生出一批身心受創的教改白老鼠後,匆匆停辦。
<BR>
其原因是,以聯考成績決定升學,同學是共同面對挑戰的朋友,以在學成績決定升學,同學成了敵人。聯考壓力集中在一次,在學成績的評量,卻讓壓力蔓延到每次小考甚至團康活動中。由於品格也列入評量,許多學生在撿到失物後,不直接交給遺失的同學,而是送到訓導處以換取德育成績的加分。
<BR>
考量東方民族的獨特文化,印度、日本與中國大陸,仍走台灣過去的聯考制度,也培養出吸引企業的優秀人才,反觀台灣的教改,卻創造出一批在能力、品格上,都讓企業頭痛的草莓族,足證聯合考試,並非如一些官員所言,是萬惡之源。
<BR>
而歐美國家也有許多考試,其升學壓力不那麼嚴重,不在於升學方式的多元,在於教育者不會將人貼標籤,把人分等級,讓人盲目競爭。教育部依此理念,廢除了國中「資優班」、「普通班」、「後段班」的標籤,卻藉由卓越計畫與評鑑制度,創造出「頂尖大學」、「普通大學」、「後段班大學」的大標籤。
<BR>
在升學制度上多元改革,如同開闢多條登山之路,要登往同座山峰(名校)的學子,終究會狹路相逢,升學壓力不會消失。若教育部不亂貼標籤,台灣學子自會像歐美學生一樣,依據校風、所在地、辦學理念、自己的能力,選擇最適合他的大學,而考試也會如健康檢查般,成為檢驗學生能力的程序,而非壓力的來源。
<BR>
今年初,民意對於經濟與教育政策的憤怒之拳,擊倒綠色政權,如今經濟之拳,已轉向痛擊新政府,若馬政府不妥善因應,教育之拳很快就會回擊藍色政權,在縣長選舉時,造成真正的鐘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