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Itosati 編譯/宋竑廣
住宅圖鑑一文出自於日本同志媒體網站DELTAG,經作者授權編譯轉載:http://www.delta-g.org/news/cat49/
前言:即便現代日本住宅的建材不從當地取得,而是透過市場的高速物流來完成建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仍舊認為住宅反映了人的日常生活、時代與其生活的地域。因此我遊走在各類型的住宅之間,書寫和住宅密切相關的這些層面。
vol.4 自然而然的Corporate House 來到有著些許古代宅邸痕跡的名古屋住宅街。明治時代(1868–1912)的近代建築與現代豪宅並立的此處,有棟小而舒適的建築,便是這次住宅圖鑑要介紹的對象。乍看之下沒有什麼特別的這棟大樓,其中卻有著現代公共住宅的可能性。
(格局圖:最上是走廊或陽台。右上是工作室。左上是餐廳跟廚房Dining Kitchen,其下鄰接廁所、玄關、浴室。右下是臥房。)
■建築概要
・住址:愛知縣名古屋市
・格局:一樓有一部份是隔壁企業的倉庫,二樓到四樓用來住人,每戶基本上是2DK(Dining Kitchen),可以依住戶需要重新裝修。
・屋齡:四十年
・居民:老夫婦、編輯、上班族、插畫家、古董商、廚師、護士、攝影師、幼保老師等。
・租金:52000日幣(含管理費2000日幣)
・H女士的裝修費用
廚房 141.220日幣的1/2 更換榻榻米 14.000的1/2 浴室裝上杉木無垢板 5000日幣(因為用舊物不用自己負擔) 陽台的竹簾踏板 5000日幣
●培育出自己喜歡的家
離幹線道路有點距離,安靜的地理位置;打開窗戶就可以看到綠林;稍高的天井,南北各有窗口讓風吹入,空間具開放感。就因為這些環境條件,自由編輯兼作家的H女士才開始住在這棟大樓。從純白的內部空間,到樸素的織布家具與生活工具,可以瞥見她穩重與謹慎的生活風格。廚房與餐廳合併的格局、一體化的地板,收納用的架子等等,並非原來就有的設備,而是她重新裝修的結果。令人驚訝的是,在大樓管理者的協助之下,她只需負擔一半的裝修費用。於是,她一邊親手挑選喜歡的家具,一邊慢慢建立了自己喜歡的家。
●獨立且得以團聚的居家生活
H女士的女兒,住在大樓的其他樓層。同棟不同生活空間的這對母女,各有自己的工作;在彼此獨立之餘,共用一台車,一起吃晚飯。對單身女性而言,這是在金錢和心理健康上都很好的一種生活關係。
(側面透視圖:右邊西側牆面正在進行綠化計劃。最上一層是設計師A與B的住宅,中間是他們共用的辦公室。右上另一住戶正在辦餐會。圖中央對話的是H女士跟她女兒,她們分住不同的樓層,女兒打電話跟媽媽說:「她要過去吃飯了。」媽媽回答:「好,正等著妳呢。」最下面一層是計劃中的公共設施,打算從倉庫改成接待室跟公共圖書室。)
●擁有共同價值觀的一群住戶
除了母女關係之外,這棟大樓的住戶,還有其他很深的羈絆。H女士的同事、住四樓的設計師Y女士,前陣子她跟鄰居一起共用辦公室;此外,有時候出去約會或喝下午茶,車子開到一半出問題時,她來得比道路救援公司還快。這樣的鄰居讓你感覺好像住在大雜院似的,可以互相關照,就算一個人生活也安心。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
最近住戶們在講要不要綠化大樓向西的牆面,像這樣的公共事務,H女士也會參與討論:「如果一樓的倉庫可以做公用圖書館或接待室就好了。」這群住戶,是因為喜歡這棟建築而搬進來的,彼此擁有相同的美學和價值觀,所以管理者能夠理解重新裝修等等的公共事務。有共同的認同,才叫共同住宅嘛。要我說的話,這就是自然而然的Corporate House (共同住宅)。H女士真不愧是作家,表現出卓越的居家品味。
●結果就跟Corporate House一樣
所謂Corporate House,指的是預定遷入的住戶所共同建造的住宅。比起獨棟建築,設計上相對便宜且能自由選擇,是80年代很受矚目的共同住宅的一種。雖然更花時間、金錢,又勞心勞力,但透過共同參與,住戶之間能培養出社群意識。不過,因為是新蓋房子的關係,價格並不低。
另一方面,就這次介紹的大樓而言,設計上允許重新裝潢,住戶之間也有社群意識,結果跟Corporate House的概念是一樣的。而且花費只有每月的房租和自己決定的裝修費而已,價格更便宜,加上租賃關係的緣故,入住或退租都沒問題。在這些優點之下,這棟屋齡40年的房子的入住率相當高。不管就住戶或房東的角色,能把既有的大樓變成Corporate House般的集合住宅,雙方的做人處事應該都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