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貧富懸殊日趨嚴重

2007/06/28

文/余亮軒

貧富差距與十年前更嚴重貧富懸殊問題已成為近年香港爭論不休的社會問題,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近月公布的資料顯示,與十年前比較,去年本港收入最低及最高階層的比例同時擴大,走向兩極化。據月前香港稅務局公布的最新數據,繳納薪俸最高的一名打工皇帝,其一年的稅款相等於一個普通打工仔工作二千多年所賺的工資,可見差距之巨大。

九七年過後,本港飽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樓市崩潰,失業率節節上升,各大企業紛紛採取節流措施,不少打工仔面臨裁員及減薪等打擊,形成貧者越貧的現象。有專家分析,香港正向知識型經濟轉型,再加上近年中國市場迅速開放,對部份有學歷及專業、掌握市場發展情況、具備良好人脈關係的高級打工仔及財雄勢大的商人來說,賺錢機會有增無減,但對於很多教水平不高、又缺乏專業技術訓練的打工仔,就業機會及工資每況愈下,形成一大群雖有工開但卻要面對在職貧窮問題的打工仔。

根據統計處本年二月公布96年中期人口調查資料顯示,收入少於8,000元的家庭數目達473,000個,較96年的305,000個,急升55%,遠高於期內家庭總數約兩成的增幅;以所佔比率計算,十年間,低收入家庭所佔總數的百分比,亦由96年的16.5%增至去年的21.3%,上升高達4.8個百分點。

貧民上升,而較高收入的人數亦同時上升。統計處資料顯示,月入4萬元或以上的家庭數目,亦由96年的278,703個,增至2006年的 378,473個,增幅達35.8%,去年高收入家庭佔總數17%,較十年前上升兩個百分點。若非收入分配不均,經濟持續增長,理應使窮人的收入亦水漲船高,但本港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在十年間竟出現向下調的現象,由96年的17,500港元下降至2006年的17,250港元。

另外,據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去年三月為扶貧委員會撰寫的文件指出,每月住戶入息低於4,000元的住戶數目,由95年第三季的89,100個增至05年同期的192,000個,增幅高達116%。

打工皇帝的收入羡煞旁人

從政府稅收的角度探討,亦可見貧富縣殊問題的嚴重性。港府稅務局五月初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度繳交最多薪俸稅的打工仔,交了5,600萬港元。換言之,他一年收入高達3.5億港元。香港人平均月薪約為11,261元,即是說,一個普通上班族,大約要打2,600年工,才追得上這位富貴打工之王的稅款。名列前十位的打工皇帝,合共交了3.5億元薪俸稅,是去年政府總薪俸稅收的9%。

稅務局長劉麥懿明表示,05/06年度本港有 335萬名勞動人口,當中37%(即約125.2萬人)需繳付薪俸稅,而收入最高的10萬人,就繳交了61.4%薪俸稅款。從數字分析,115萬納稅人只交了38.6%薪俸稅款,而十個人便交了9%稅款,可見收入極之不平均。

過去幾年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多被人懷疑是一號打工皇帝,但根據上市公司05年度的的業績報告,霍建寧薪金超過1.3億元,估計他應該在十大打工皇帝中穩佔一席,但與排頭位的天皇仍有一段距離。

雖然打工皇帝的收入羡煞旁人,但與無需要靠薪酬過活的超級富豪比較,身家仍有一段距離。

香港富豪21人上榜富比士

據《富比士》雜誌今年三月公布07年全球富豪排行榜,共有946人坐擁十億美元或以上身家,總財富高達35,000億美元,香港亦有21人上榜,更搶閘跑出五名新進富豪,致富原因,要多謝近年暴漲的股市、房地產市場及石油黃金等商品價格市場。香港21名上榜富豪身家總值高達1,108億美元,較去年增長35.8%。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由第十位升至第九位,身家總值230億美元,是十大唯一華人;恒基主席李兆基攀升至22位,身家總值170億美元,增加55%。

有亞洲股神之稱的李兆基在投資股市方面更見積極,在過去兩、三年間入股新股不下15隻,單靠買賣股票,已勁賺500億港元,對於一般打工仔來說,有錢可以錢搵錢,無錢則連開飯也成問題。

雖然根據官方公布的家庭收入數據顯示,高收入與低收入家庭數目呈兩極化的跡象,但一向被各界視為可反映貧富縣殊問題嚴重性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則未有如期在發表2006年中期人口普查結果時一同公布,統計處表示要進行專題研究,分析市民收入分佈的變化,年中發表專題報告,屆時亦會公布堅尼系數。

從1981年至2001年每五年公布一次的堅尼系數數字看,貧富縣殊問題的確日趨嚴重。1981年的系數為0.451(數字愈接近1,貧富愈縣殊),1991增至0.476,而2001年再增至0.525。

對於各界追問最新的數字,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三月底時表示,由於住戶收入分布成為一個相當複雜的課題,再加上公眾對這些數字日益關注,並不時把香港的數據與外國的比較,容易令公眾有誤解,因此需要較長時間分析。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扶貧委員會委員何喜華表示,香港經濟缺乏出路是造成貧窮問題的原因之一。「中國市場急速開放,大部份勞工密集的工廠已經北移,對香港經濟構成衝擊,中年及低技術勞工所受的影響最大;工種北移更不限於藍領工作,連包括會計業人員的白領以及電影翻譯工作也受影響。」

缺乏內需

除了中國經濟急速發展所引發的問題外,何喜華認為港人習慣在境外消費,特別是內地,亦使本港缺乏內部消費需求而最後影響市民的就業及收入。「港人離港消費已成習慣,特別在長假期,數以十萬計市民蜂擁往境外渡假及消費。」

何稱,加劇貧窮問題的內因是港府在經濟困難時並沒有帶頭增加消費,以推動本土經濟發展,造成建造業失業率長期高企,工資偏低。

高收入及低收入住戶顯著增加,意味中產階層相應收縮,出現所謂「M形社會貧富懸殊」現象。何喜華表示,向來收入豐裕的專業人士,例如建築師、工程師及律師等已風光不再,中產人士的收入普遍下降,直接影響消費意欲,而財富則高度集中在一小部份富豪手中。

要徹底解決貧窮問題,他認為港府定要設法帶動本土經濟發展,但看來情況並不樂觀。

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黃洪關注在職貧窮問題。根據數字顯示,「在職窮人」數字由96年的22萬人增至05年的35萬人,增幅近六成。若收入低於主要職業每月收入中位數(06年是約一萬一千港元)的一半,則屬在職窮人。由此推算,本港05年時約有122萬人屬貧窮住戶,即每5.6個人便有一個窮人。

除了全球化效應及國內競爭等因素外,黃洪將問題歸咎於本港商界及資方有過大權力決定工資,而政府又沒有作出適當協調,令在職窮人數目持續上升。要有效解決問題,他建議政府應立法訂定最低工資水平及標準工時。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