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大選喊出的升格政見,因台北縣的選舉布局、台南縣市的殺出重圍,突然從「三都十五縣」搖身一變,成了進階版的「三生活圈、五直轄市、七發展區」。
從國土規畫的上位政策來看,這套長期規畫的論述邏輯,其實令人拭目以待。但問題就出在,當初傾國民黨智庫精英之思、研擬多時的國政藍圖,竟在短短四天內徹底「質變量變、脫胎換骨」,自難脫外界政治考量的抨擊。
第一個矛盾,是政策主軸的徹底翻轉:「三都十五縣」,要各縣市強化「小我特色」的自治原則,重點在凸顯相異性;但「三圈七區域」,想的卻是「區域發展」的整合相容,目標是趨近共同性。政策思維轉變之大原因為何?行政院並沒有說清楚。
其次,馬政府原對台北、台中、高雄的「三都」核心規畫,突然增胖成了「五都」:但台北縣、台南縣市的突然升格,將導致台灣迅速拉向南北兩極,不僅難以降低生活圈內的短城鄉差距,也違背七大區的「區域均衡」。政院昨天只以「直轄市數目不是重點,可包含兩到三個直轄市」簡單帶過,對中台灣可能的空洞化卻隻字未提。
第三個連自己人都無法說服的,恐怕就是台南和桃園之間天南地北的差別待遇。這兩個城市同質性不小,相去不算遠的人口規模、經濟發展,必須共同面對北高兩都的「磁吸危機」,但短短四天內,政院「驚覺」台南的歷史地位,這幾乎讓桃園縣長朱立倫要臉上無光。
國土空間規畫,是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必須快馬加鞭,卻萬萬急不得。
在政策討論、共識形成、法案配套都還未臻成熟之際,馬政府便貿然推出,恐將淪為行政劃分紊亂,百里侯競逐排名的一場鬧劇,更遑論背後的選舉考量了。
劉揆:5直轄市須帶動7區發展
馬英九總統大選時所提「三都十五縣」概念已畫下句點,行政院長劉兆玄昨日核定為「三生活圈、七發展區」。行政院並定下遊戲規則,「未來核給補助款時,優先考慮跨縣市聯合計畫,以利促進縣市合作合併!」劉揆坦言,整合七個次系統區域需要時間,「改制縣市要負起周邊區域發展的帶動責任。」
未來,各縣市將建立「跨縣市合作平台」,組成「區域發展委員會」共同規畫區域發展事項,擔任領頭羊的五個直轄市必須負責,避免小型縣市邊緣化。
劉揆強調,「生活圈」不是任意的行政作為就可創造,是透過行政區畫調整、賦稅制度改革、區域發展補助,協助生活圈正面機能發揮,排除阻礙發展的負面因素。
跨縣市平台 避免小型縣市邊緣化
研考會主委江宜樺表示,馬總統提「三都十五縣」後,行政院三月廿五日召開「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畫會議」,得出國土長期發展藍圖。三都概念非傳統的「直轄市」,是以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會區為核心,整合人口聚落、地理區位、經濟產業、交通網絡、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的「生活圈」。每個大生活圈內至少有一個直轄市,「並非只有一個直轄市,可包含二到三個直轄市,由這些直轄市構成綿密的生活網!」
從十五縣到七區域的轉折為何?江宜樺說明,原本十五縣是強調「地方治理」,促成縣市整併,現在延伸為「全省七大區(西部五大區)」概念,朝「北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花東、澎金馬」七區均衡發展。
劉揆:桃縣不久可「準用」直轄市
對於各區的優缺點,江宜樺分析,北北基宜、中彰投、高屏人口稠密、都市化現代化程度較高,可成為台灣接軌國際的門戶;桃竹苗具備高科技產業發展能量及客家文化傳統,雲嘉南具備精緻農業基礎及傳統文化特色,若能順利推動區域治理整合,將有很大的發展前景。花東及澎金馬雖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偏遠,不具備都市化及工業化有利條件,但因擁自然景觀及鄉村生活悠閒環境,可發展高附加價值觀光產業。
桃園縣慘遭滑鐵盧,劉揆認為,以桃園縣的人口增長迅速,加上航空城建設展開,預期不久即可「準用」直轄市或升格,但必須整合桃竹苗的區科技研發及產業優勢,著重地方文化特色,促進區域整體發展。
未來行政中心 台南縣市還要再喬 行政院昨天宣布通過台南縣市合併升格,台南縣長蘇煥智、台南市長許添財均表示,感謝總統與行政院長對歷史文化議題的重視,合併後首要的工作為區域整合問題,將全力以赴,不過兩人暫時沒有打算參選直轄市長。蘇煥智表示,不論是台南縣政府所在地新營,或台南市府、會所在位置,均距離高鐵台南站甚遠,且一個偏北、一個偏西南,對民眾而言不是個適中的位置,未來的行政中心地點必須再討論。
同時合併後,縣議員席位減少,鄉鎮市改制為區,鄉鎮市代表會遭裁撤,均對地方政治生態衝擊很大,建議重新畫分卅一鄉鎮市行政區域,改設七至十個區,仍然維持選舉,減低政治衝擊,也能消除偏遠地區民眾擔心合併後被邊緣化的疑慮。
二都變五都 搶吃奶 統籌款增到三千五百億 才夠分配
馬英九總統力推三都十五縣,強調不是讓三都吃香喝辣,也不會讓十五縣喝西北風;升格拍板定案,最現實的問題,以前只有北高二都平分一千九百億統籌分配款,現增為五都,有如五個孩子在搶吃奶,中市建議中央把餅做大,增到三千五百億規模,否則大家又喝西北風了。
行政院長劉兆玄廿九日裁示通過台中等五個個縣市升格案,台中市長胡志強、台中縣長黃仲生還要在周四行政院會通後,兼程從大陸返台,在七期新市政中心的工地前,聯手盛大舉辦慶祝升格美夢成真的記者會。
劉內閣完成第一波縣市改制,中央補助地方的財源大餅將產生結構性變化。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表示,新版財劃法已送政院,未來統籌分配款公式將改變,補助款將增加所得稅一成比例把餅做大,增加近千億元下授地方支用,「不論是直轄市或一般縣市,財源都只增不減!」
新版財劃法將不同於過去「挖東牆補西牆」,犧牲一般縣市預算來補貼直轄市。李述德指出,新公式將會把直轄市和縣市放在同一個基礎上,用人口、面積等積數計算,以力求公平;目前無法明確算出具體數字,要待民國一百年運作後才知道各縣市配額,但根據九十七年補助款來試算,新版將會增加九百六十三億元,「沒有升格的縣市,分配金額也增加。」
副市長蕭家旗則表示,以後如果由五都來分配一千九百億的統籌分配款,每個直轄市分到三百多億,和現在的規模差不多,所以建議中央應該將統籌分配款的餅作大,規模增加到三千五百億,如此一來,每個直轄市至少可以分到七百億的補助。
蕭家旗說,以往是一個媽媽養兩個孩子,奶水無虞,現在忽然變成五個孩子都要來吃奶,一定要有充足的奶水,奶水不足,地方建設也會受影響。
嘉縣:被犧牲 屏縣:未來併入高都
針對行政院通過台南縣市合併升格案,嘉義縣長陳明文語帶不平地表示,對雲嘉來說真的很不公平,如果中央再沒有配套措施,資源分配產生排擠效應,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雲嘉會完全被犧牲掉;而屏東縣長曹啟鴻昨天則要求中央在一百○三年將屏東縣併入高雄都。
「既然台南以文化文化古都作為升格訴求,那雲嘉提農業直轄市為何不行?」陳明文認為中央應該從區域定位重新進行國土規畫和財政分配,否則將來全台有將近一半人口享有直轄市資源,叫剩下多達一千兩百多萬的民眾該何去何從?
他指出,原本升格案是為台中縣市量身訂作,北縣後來也不得不升格,最後還必須遊說高雄縣市支持升格,變成大家統統有獎,為升格而升格,這樣有意義嗎?沒有升格的縣市該怎麼辦?注定要做次等公民。
針對合併升格案,屏東縣長曹啟鴻昨晚也發表聲明指出,高高屏合併是高雄都必然趨勢,但以屏東縣現況,在沒有經過完整區域空間配置討論規畫下,貿然合併,恐會讓人擔心「好的沒來、壞的先到」,像一些不適合在高雄人口密集區公共建設,就會落腳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