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審查意見紛紜
客家公園變更設計僅微調

2009/07/06
苦勞網特約記者

7月2日上午,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新任委員召開第一次會議,面對客家主題公園變更設計一案的討論時, 原本預定五分鐘的報告,在環保團體代表、客委會及承包設計師輪番發言下,順勢延長一個多小時。

對於台北市樹木保護委員會6月6日會議決議樹木移植數不得多於87株、跨堤平台增加綠化,減量、輕化、少擾動為原則及指定區域不宜動工等限制,要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變更設計。承包建築師拿出更改後設計圖解釋,除了將自行車道改為高架式,盡量減少樹木移植及對地形的擾動外,在路線的選擇上也以移植樹木較少的路徑當作選擇標準。此外,為了增加客家意象也選擇新的植栽,如樟樹、油桐等。

客委會主任秘書則補充,對於各方的建議在設計上都已經做了改進。連原本預計要移植的樹木樹也降至87顆。並且為了表示誠意 ,願意接受民眾建議也盡力配合,目前也沒有施工情形。但地方居民反應,目前園區內已部份建築遭拆除。

審議委員張樞提出自行車道不要一箭穿心的穿越公園的建議。他表示,即使是建成高架式也很突兀。況且為了騎士安全的坡度考量,應該取消自行車道的興建或者是改為師大路的路徑。卻得到市府方面以師大路一側長度不夠,要讓單車輕鬆騎上去,只能穿越公園,以後會加強管理的回應。

至於跨提平台部份,潘翰聲一再重申大家並沒有反對跨堤的意思,但跨堤規模可以縮小。另對官方宣稱具多重功能的廣場平台是否能發揮公用提出質疑。但林俊興委員及張樞則有不同意見。林俊興提及生態及都市倫理並沒有太多相容空間,應該要做的是切割。他認為應保留興建平台的預定地,將人和自然先切割再做小幅度的融合。

張樞則說,「不跨堤不去河邊,對生命影響有限。但綠地減少對都市的影響卻很大。」對於跨堤的興建,張樞說如果政府一定要做,今天也是雞同鴨講,就看市政府到底要做甚麼。他認為,平台真的沒什麼用,也沒那麼浪漫。

至於為了增加客家意象而挖掉原有土丘興建的人工水田,丁育群認為這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但面對現場客家籍民眾提出「客家人有用馬達抽水來種田嗎?」的問題,在場官員卻無人能回應。

在場委員只說,今天是「說明會」,不是「審查會」。這個案子去年已經審查通過了,當初應該要把握時機。建議民眾要多看網站,也許可以看到重要訊息。

對於會議結論,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並不意外。但他認為這是設計問題而非管理問題。即便這是去年已審查通過的案子,但今日的會議仍能對園區內的設計做出調整,重點在於官方要怎麼做。他說,「如果要自行車騎士用牽的,為何要花大錢、移樹林打造一個表面上可以騎的車道?」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