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12年國教,千餘家長學生上街
經費、明星高中問題仍待解決

2009/07/13
苦勞網特約記者

台灣自1968年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至今已經超過40年;1983年教育部長朱匯森任內,教育部開始研擬「十二年國教」到今天也已經有26年的時間,不過,國中至高中「免試升學」的目標,卻始終無法達成。12日下午,全國各家長團體共同發起了「我要十二年國教」大遊行,要求在民國101年(2012年)實施全面免試升學的「十二年國教」。

遊行路線刻意避開了教育部,我要12年國教聯盟召集人謝國清說,雖然目前教育部對十二年國教的態度,傾向保守。但在行政院不願意削減各部會預算,拿出興辦所需的一年200億元狀況下,12年國教政策難以推動,「這是行政院的問題,不是教育部的問題」謝國清說。

各教改、家長團體千餘人,帶著小朋友,在熱浪下遊行,訴求行政院應出面回應;但院方仍在遊行終點凱達格蘭大道前,「派出」教育部次長吳財順出面接受陳情書;此舉引發群眾的不滿,甚至喊出「劉兆玄下台」的口號,指揮系統一度將指揮車轉向總統府方向,打算列隊,「前進總統府」。

3716694668_238e448784_o.jpg
沒有獲得行政院方面正面回應,「我要十二年國教大遊行」的指揮車一度轉向總統府。(攝影:孫窮理)

不過一場攜家帶眷、以「優質教育」、「快樂學習」為訴求的遊行,真的要升高衝突,恐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指揮系統最後的選擇,只是由幾位幹部,帶著「陳情書」,由警察帶著,從總統府的側門遞了進去。當然,這一場遊行,除了最後形勢略為升高之外,絕沒有任何劍拔弩張的味道,即將面臨一連串考試壓力的小朋友是主角,家長團體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以他們為主體的大規模的集結。15年前,1994年「410教改聯盟」被認為是台灣教改運動的重要事件,訴求的內容不同,不過「升學壓力」與「考試引導教學」則是共同要面對的問題,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小朋友們撕毀考卷、與象徵基測准考證的紙張,對於他們未來將面對的教育環境,也許似懂非懂,不過,透過在街頭的行動,表達「不要考試」的心聲,這已經是一個教育的現場。

3716739064_701457b1e5_o.jpg

3715919165_ea961f322f_o.jpg
丟掉考卷、撕毀准考證,小朋友在家長的支持下「拒絕聯考」;而他們的父母,也剛好是在吳祥輝的「拒絕聯考的小子」年代洗禮,走過青春叛逆期的那個世代。(攝影:孫窮理)

「十二年國教」實施的客觀條件,是「少子化」的趨勢,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從2012到2021年,台灣15歲到17歲的人口,將從94萬人降到61萬人,人數下降,政府負擔的壓力也變輕,家長團體要求政府再每年編列200億的經費,這筆錢,最主要的工作是「拉近公私立學費差距」,之外,就是推動補救教學、發展社區高中,這些方向,都直指「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家長團體所思考的,是如何將這些教育資源普遍分配,不過,這種「拉平」的想法,卻始終受到「明星高中」的搔擾。

「明星高中是推動十二年國教的一個關鍵的石頭」,謝國清說;目前家長團體選擇不直接處理這個問題,不過各種各樣的想法,仍持續地搔擾著十二年國教的討論,今天(13日),教改界的前輩黃武雄接受中國時報訪問時,就提出「北一女、建中」改制私校的想法,「這是希望你要搞明星學校,就不要用國家的資源」,謝國清本人也曾經提出把這些學校「賣掉」的想法,雖然這是從資源分配的角度看,但「私校化」的北一女、建中,恐怕將造成的用「經濟能力」決定升學的結果,恐怕比起用「考試」決定更不公平,也與聯盟所希望的「平等」背道而馳。

把明星高中「特殊化」,無法消滅,就從資源分配中抽出來,這是一個想法;像是有人提到將部份學校改制為「資優學校」納入「資優教育」的一環,是透過鑑定而非「考試」;此外,一旦真的實施學區制,明星學校可能會單獨招生、而它們所屬的學區也可能引發「遷入潮」,甚至房價、租金的上漲,一樣造成變相的結果;謝國清說,如果將這些學校將學區內3年內可就學的人數公佈,到了大家看到需求量超過的時候,就不會再一窩蜂遷入。「假如可以做到真正的『學區化』,能力平均分配,也許3年就可以見真章」,謝國清描繪著「學區化」的願景,不過願景要怎麼達成,仍是眾說紛紜。

也許,不應該被明星高中這顆「關鍵的石頭」,擋住了十二年國教推動者所指向的「教育資源平均分配、縮小階級差距」的那一條路,不過石頭如果不搬開,難免還是有「翻車」的危機,這恐怕是十二年國教推動者所面對的難題。

3716173469_00eabdd6b8_o.jpg
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核心概念是「平等」,但是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下,精英式「明星高中」的存在,始終是「關鍵的石頭」。(攝影:孫窮理)

建議標籤: 

回應

火大!!!!!!!!!!!!!!!!!!!!!!!!!!

我的名字中有個岐
「岐」是「岐嶷」,小孩聰穎優異的意思

誤入歧途的"歧"是"歧"
沒有人發現這麼嚴重又過份的錯誤嗎?

我強烈反對"能力平均分配"

第一:
老師要怎麼教

第二:(這純粹是我主觀偏見)
記得我國中時期,我們學校不主張能力分班,造成一個班內同學程度落差很大,我不在乎對方智商高低與否,但很遺憾的我們班成績低的同學普遍都很沒教養,我每天努力念書(我不說辛苦唸書),累了,白天學校下課時間趴在桌上睡覺,上課鐘打了,我沒聽到,結果有同學很"熱情"的在我耳邊大吼,你知道了,嚴重的話會造成聽力受損,他吼完後看我很惱怒,他很開心,他說:已經上課了,我叫你起來而已
當下我能怎麼辦?打他嗎?現實面是:他在學校的勢力很龐大,我跟他作對就是跟大家作對
就這樣,我高中考上明星高中,儘管有時成績低會被鄙視,但確確實實是他們比我努力(我不相信他們比我聰明 台灣沒那麼多天才)
我在明星高中,我不用擔心會被欺負,如此而已

但對於樓上這樣的問題,
應該是要健全導師制度和輔導制度,
而不是用能力分班的方式來解決,
而且現在考試考的是成績,而不是人品,
考試成績好和人品好那是兩回事

就某方面來說,
現在教育的所謂「落差很大」,
只有分別出「國英數等科目考試能力」落差很大的能力,
而沒有分辨人品落差的能力。

現在我們看來很多所謂的「白目國中生」、「死小孩」,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產生?
不就是因為學校教育過度重視升學,
一方面導致其他領域的教育被忽略,
二方面導致教育內容單一僵化,而目前的國中教育內容,
是為了考上明星學校而量身訂做的教育內容,
等於是扼殺了各式各樣學生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就是因為既有的學校教育的失敗,
才會導致這些被學校教育扼殺的同學,
表現出這麼「不用功」和「落差很大」的情形。

另外,實際上12年國教並不是「國中再延長三年」,
而是一樣保持現在高中職並存的狀態,
改成免試、免費的國民教育,
不論是這次遊行的訴求,還是教育部本身對於12年國教的計有規劃都是如此的。

在一次強調 第二點純粹是我主觀偏見

三樓的大大你的見解很棒
我多年來還有一個疑惑

大家在爭教改時
不斷著重在文言文跟白話文的比重
但有誰能告訴我
學生真的讀懂白話文嗎?
懂得欣賞"他們稱作簡單"的白話文嗎?

舉個例
簡媜是我最喜歡的散文家
它寫出來的每個字我都會寫
但要如何寫到那種層次
這不是我們更需要學習的嗎?

我不認同三樓大大的見解

雖說現在學校教育是過度重視升學,導致其他領域的教育被忽略沒錯

但是學校本身就是為教學而存在
若是不教學那我們何必去"上學"

所謂的「白目國中生」、「死小孩」
就是因為過度重視升學教育而誕生的
但是若是取消升學考試是為了不要讓上述的名詞誕生
我卻是堅決反對的

升學考試是必要的
雖說孔子也說有教無類,但也重視因材施教
若是讓天資參差不齊的小孩同班,那教學進度不就很難把握?

個人天資不盡相同
如果大家都去讀書那基層人員誰要去當?
如果小孩沒有讀書的天份父母硬要逼讀書,那孩子變壞誰的錯?

三樓說的沒錯,成績不同等於人品
但是也要想想台灣父母的管教小孩方法
雖說現在台灣人思想開放但在教育上卻也不像外國人
成績一差就打罵,國外呢?
差兩三分就打罵,國外呢?
雖然也有家長是以國外的方式教育孩子但那畢竟是少部份

其實,我頗支持12年國教
只是我所謂的12年國教,是向下紮根
幼稚園+國小+國中 12年國教
忘記是哪個老師提過的吧
現在,幼稚園的學費,老實說也不便宜
而且實際來講,也有許多人沒讀過幼稚園就直接上小學,因而導致適應不良等問題

而且,沒有升學的壓力
那以現在台灣小孩的情況
必然是得混且混

光是9年一貫的小學升中學就可以預見了
去看看現在的新聞社會版吧
小學跟中學生上版的比例較以往提昇很多
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基礎教育不踏實導致思想觀念造成過度偏差

三樓大大,你所謂的免試免費教育
將給國人帶來多大的負擔你可知道?

何況明星學校所挾帶的意思是什麼?你真的知道嗎?

路有凍死骨

明星學校成私校還得了

這些存在來培養資優生的學校一旦成為私校甚至學費高漲

不就等於在對人說

沒錢你有腦袋也沒用

更扼殺窮苦人家小孩邁向菁英的道路?

非常認同"變態"的主張,是向下紮根的12年國教。
教育應自0歲起動,現代許多隔代教養的相對較弱。如沒讀過幼稚園就直接上小學,落差更大。
越早啟動,越早發掘各自的獨特領域,至高中時期,孩子們應懂得如何決定自己的未來。
曾領受過能力分班的好處,總單純的以取得高分為導向,從未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那個年代多少高分錄取,外界認定的第一學府,最佳科系。踏入社會後,絕對的"學非致用"。
這豈僅是個人損失,也是國家社會的損失。
因此,絕對贊同12年國教。向下紮根的12年國教"自幼稚園~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