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7
【黃琮淵/新聞分析】
過去幾年,政府力推金融整併,併得好的,業務規模如虎添翼,金融版圖也愈來愈大;只不過,併購並非萬靈丹,如聯邦銀石破天驚,大口吃掉中興銀一案,就是一例,因為到年底前,合併屆五周年的前夕,聯邦銀表現仍舊吊車尾。
問題很簡單,金融機構究竟是如何看待「合併」這課題?當野心勃勃要併購別人前,是否已先衡量過自身實力;還是不問是非,只為了合併而合併?
我們可以體諒「非金融專業」的股東,可能做出有違專業的決策,充其量就是為了面子、滿足虛榮心。只不過,耗盡自身資本也就罷了,非專業的股東竟想要「整頓」另一家也是非金融專業,而被接管的中興銀,殊不知其自信從何而來?
為了處理中興銀,RTC賠付近六百億元給聯邦銀。五年過去了,聯邦銀不只整頓中興銀未果,連自身體質也沒調好,在在說明,毫不具備併購中興銀的能力。更不客氣地說,RTC花六百億元,恐怕只是「請鬼開藥單」,後果可想而知。六百億元不是小數目,問題銀行也不該為賣而賣。看到聯邦銀表現老吊車尾,主管機關難道不該追究,錢花到哪去了?抑或,聯邦銀根本把這筆錢,當作無償增資,把RTC當凱子耍罷了。
因為人謀不臧,台灣已造就出一堆問題銀行,RTC被迫拿全民資產善後。只不過,賣掉難道就沒事了嗎?如果把一間被接管的銀行,交給另一間能力不足的銀行接手,難保不會再製造一間「新問題銀行」,問題不但沒解決,還雪上加霜。
未爆彈沒能拆掉,反而增添威力加倍的火藥,新問題銀行因規模更大,待出事時要處理,就必須耗費更多社會成本。如果主管機關仍麻木不仁、明知銀行經營能力不足,卻遲遲不去面對,等到超級未爆彈引爆那天,嘆「賣不對人」恐也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