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全:學名藥處劣勢,國內外藥品給付利差影響民眾權益

2009/07/24

【時報記者何美如台北報導】

衛生署上週宣布砍藥價2成以上,引起八大藥品工會跳腳,業者也紛表示活不下去。今(24)日永信(1716)董事長李芳全表示,學名藥品提供民眾便宜、安全、有效的產品,就法律的角度來看,可說是做公益,但目前確實處於很不利的情況。此外,國內外藥廠的學名藥品一直存在著健保給付的利差,健保資源有限,此情況犧牲全民的利益,李芳全也呼籲大家去思考此問題嚴重性。

事實上,國內外藥廠的學名藥品一直存在著健保給付的利差,同樣的藥品國外原廠一顆給付可能是5元,國內藥廠獲得的給付只有3元,即使國內藥廠壓低成本銷售,醫院為了多一點補助,選擇的當然是國外原廠的學名藥,但這換來的是全民買單,犧牲每個人的權益。

李芳全表示,學名藥品提供民眾便宜、安全、有效的產品,就法律的角度來看,可說是做公益,但目前卻處於很不利的情況,他舉例三年前專利到期的降血壓藥品脈優(Norvasc),目前全球僅3%的藥品是由原廠提供,97%都是學名藥廠生產製造,但台灣醫院卻仍有95%採用價格較高的原廠藥。

李芳全認為,健保資源有限,專利開發的原廠在健保給付就佔400-500億元,但學名藥廠來做只要100億元就可,這樣排擠情況下,台灣人將何去何從?他呼籲大家要去思考這問題的嚴重性。

衛生署上週五忽然宣布大砍健保藥價,據了解,要一口氣砍價20%以上,砍掉200億元的給付,引起八大藥品工會不滿,認為衛生署粗暴砍藥價,此與之前行政院扶植生技製藥產業的措施相違背,且違背去年底召開「藥品政策全國會議」決議的「研議藥費調整與藥價調查脫鉤之多元方案」的結論。他們認為,台灣人口快速老化,慢性病盛行,用藥需求增加,且新藥新科技發展,台灣藥品費用應呈上漲趨勢,但衛生署只從健保財務面評估來砍藥價,未來民眾恐面臨無要可用的困境。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