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須有治本的思維

2009/08/06

看著潛勢圖上莫拉克颱風步步進逼,國人竟然有一點盼望它帶雨光臨的味道。旱象嚴重,今年是台灣六十年來最乾旱的一年。

今年上半年非但沒有春雨,梅雨也少得可憐,累計半年雨量大概在七百毫米左右,是歷年平均值的一半。更糟糕的是聖嬰現象愈來愈明顯,北半球環赤道區的熱帶擾動距台灣較遠,颱風帶雨襲台機會相對降低。預期下半年台灣將會是苦旱。

抗旱對水利官員並不陌生,多年來都是減供農業用水,移給工業及生活用水一個招式。經濟部日前已召開過抗旱會議,本月上旬還要再召開,但一次次的抗旱會議能祭出的對策皆是一成不變的老招式,均為治標之舉,未能改變台灣「降水豐、供水貧」的老問題,更未思索氣候異常帶給台灣水資源供應的根本變化。

確保水資源穩妥供應的治本之道,無非是水價合理化、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以及回收再利用三途。面對下半年苦旱,是個該做且適合做的時機。

先談水價,台灣的水價一直不是經濟議題,而是政治議題。執政者絕不談合理化水價去刺激民眾;因此,水價結構不考慮成本效益,不談使用者付費,更沒有資源保育內涵。即便低水價捅的窟窿愈來愈大,還是不願去碰。

台灣的水價約五至十二元每度(噸),遠比日本約五十元每度、歐盟國家平均四十七元都低;長期壓低水價,造成節水只是口號,更關鍵的是老舊管線因無力維修漏水高達三成,各水廠年送出四十一億噸的水,但用戶端只剩二十三、四億噸,中間相當於四個翡翠水庫滿庫的水就這樣漏掉。一邊喊缺水,一邊放任漏水,這真是匪夷所思。

劉揆就職周年時強調重要政績是節能減碳,強調民眾節電以創造極大的節能成績,但劉揆忽略低水價這個大缺口。要知道「一度水、一度電」,水從水源地抽出,淨水場、給水廠處理,加壓送到管線供應端都需要電力,都應納入水價的成本;還不止此,用完水後,廢水需經下水處理才能排放,這個費用與上水供應相當,民眾用一度水,其實另用了一度電。但這些都不必遵循使用者付費原則去反應水價,民眾繳一度水費,政府代墊一度水處理的電費,全是挪移納稅人繳稅的一筆糊塗帳。

其次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如果把水資源比作家產,台灣早已阮囊羞澀,但用水還是家大業大式地揮霍。每年一百三十億噸、約七成的農業用水,是最粗放、豪奢的引水灌田或傳統灑噴,只有三成被作物吸收,其餘七成不是蒸發,就是流失。要知道以色列年雨量最低時只有五毫米,即使豐水也只有台灣六分之一的年降雨,但他們的「微灌溉」技術,讓水資源幾乎百分百的為作物吸收,創造出的單位面積產值甚至比台灣高。台灣絕不是豐水國,節省一成的農業用水並不苛刻,為什麼不去做?

生活用水也一樣。台灣每人每天生活用水超過三百公升,幾乎是歐美已開發國家的一倍,有極大的節水空間,至少可省下三成約十億噸生活用水,這絕不影響生活品質,也省得每天嚷嚷缺水。

回收再利用是台灣水資源做得最差的一環。只有水廠供應的上水,其後就成了排放入海的下水,幾乎沒有回收再利用的中水這一塊,尤以技術層級低但效益高的工業用水回收最該做卻不去做。當今工業區的廢水處理廠是為排放入海而設置,不是為了回收再利用,這一坐視水資源「藍金」流失的行為,對照台灣水資源的日益困窘,是不可原諒的。

更關鍵的是氣候異常已不應視為水資源供應的變數,而應視為常數。已漸成形的聖嬰現象,其實去年秋冬已見端倪,今年二月只有五毫米的降雨更是正式「通知」,但政府的抗旱因應還是拖到七月才起步。

危機就是轉機,因應預見的苦旱,民眾已有節水的心理準備,馬政府應該趁勢作為,將合理化水價、提高利用率、回收再利用的治本措施一次到位,才是水資源的長治久安之道。

臉書討論

回應

........這證明台灣絕對是有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合理的要求是訓練的台灣精神!轉個方向想,很適合套用再任何不合理的生活狀況都是磨練,合理的狀況都是一般訓練太好的生活不適合台灣吧!台灣就是要甘草,甘苦才叫台灣人吧,你說是嗎.別想太多,這就是台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