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院長吳敦義接受訪問時表示,經濟數字固然重要,但包括股市、餐廳生意、航空貨運業務,甚至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貨櫃車數量,卻是更貼近民眾生活,同時更能即時反映經濟興衰和人民感受的重要經濟指標。他認為政府要更細心體會這些庶民經濟指標,才能貼近民意。新內閣願意貼近民意,理當給予肯定。但做為上任的第一次重大政策談話,我們有點擔心他的庶民經濟指標會被解讀為內閣不太重視經濟分析,甚且誤導政策方向。
首先必須指出,這些庶民經濟指標都是關於生產、景氣,甚至泡沫經濟的指標,都未能呈現失業,弱勢者的生計以及通貨膨脹等等最讓人民痛苦的問題。而政府貼近人民最重要的目的,應是找出這些痛苦並加以改善。若以吳院長這些指標做為貼近人民或民意的管道,似乎更像是為選票而貼近只求投資獲利的民粹,政府最該注意的社會公平,照顧弱勢及經濟安定將被忽視,當前嚴重的失業問題難獲解決,政策甚至可能被誤導到泡沫經濟等錯誤的方向。
被列在第一的股價指數,雖然是很多人關心的重要指標,卻是政府不該太重視的指標。股價變動的因素甚多,包括國外股市、國際資金流動、國內游資以及投機心理等等和經濟實質榮枯關係不大的因素。因此股價的變化雖會影響景氣和生產,不管經濟好壞,股市卻常有漲有跌。更嚴重的是,股價高低和失業及通貨膨脹等問題並無固定關係,最近股價上漲而失業率卻節節上升。而得到股價上漲之利的,又多非失業和其他弱勢者,因此反而讓所得及財富分配更不公平。所以政府重視股價指數不僅不是掌握經濟和人民痛苦的好方法,更可能被認為是重視有錢人勝於弱勢者。
重視股市更大的後遺症可能是縱容甚至助長泡沫經濟。股市上漲最大的力量通常不是經濟景氣而是投機泡沫;而泡沫經濟會造成不公平的財富分配,會誤導資源的合理配置,會破壞社會風氣,破滅時也會造成經濟衰退。執政黨長期以來已過分重視股市,現在院長又把它當成貼近人民的首要指標,恐怕會使其他官員不只不敢阻止,甚至還要努力助長股市泡沫,實非國家之福。
餐廳生意主要也反映中高所得者的生活;和餐廳沒有直接相關的弱勢者即使餓死,也不影響餐廳的生意。航空貨運及貨櫃車亦與生產較有關,而和弱勢者的處境關係甚小。即使在生產面,我國產業近年遭遇的利潤及附加價值率降低等重大困難,也無法從運輸量的變化中看出來。
這些指標當然不是毫無價值。一般人民若得不到或不了解較正式的統計資料,當然可以拿他常去的餐廳生意好壞來判斷景氣;但專業的學者和政府該知道我們有餐飲業每個月營業額的統計,有包括主要食材在內的生產或銷售統計,有用電量等和生產息息相關的統計,我們也有直接問廠商和人民之感受的景氣調查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尤其是有失業率、物價上漲率、薪資、工作時數等等更直接反映人民之痛苦的統計。
院長和他的幕僚們應該努力運用這些定義及來源較週延的統計來了解和發現人民的痛苦;資料若有不足,也可再增加調查。院長和他的幕僚們切不可隨便用前述不週延的所謂庶民指標來貶低正規統計資料和統計及分析人員的價值。院長也更該關懷失業和通膨等人民真正的痛苦,不應把較接近泡沫和民粹的股價指數等視為首要指標。
【2009/09/13 經濟日報】
回應
Re: 只顧庶民指標 會忘了弱勢者的痛苦
我見我思-經濟學如何庶民?
2009-09-14 時報 【吳典蓉】
一個有企圖心的政治人物,是不會任由別人來定位自己的,因此,當總統馬英九強調任命副閣揆朱立倫的主因,是因他具財經背景、得以襄助閣揆時,新科行政院長吳敦義的「庶民經濟學」說,就特別引人注目。
也許,有雄心壯志的政治人物,都要擅長將自己的劣勢化為優勢,吳敦義承認,經濟並非他所長,但當了多年的民意代表,自認對「庶民經濟」有更深刻的體會;在此,吳敦義巧妙的將生疏轉化為親民,而那些嫻熟經濟理論的人,在對比之下,就可能被刻劃為專業但不夠親民。
細究吳敦義的庶民經濟學,他認為相對於傳統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真正能讓民眾感受到經濟興衰的,其實是股市點數、餐廳與娛樂場所生意、航空貨運業務,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貨櫃車數量,因為這些更貼近人民生活。
坦白說,這確實有創意,不過,指標沒有「庶民」之別,只有有效與否,否則,所謂貼近人民感受的指標,還真不計其數,例如,女性全身上下,從口紅、迷你裙、到短頭髮,無一不可做景氣榮枯的指標;更有趣的,遭逢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不景氣,金融時報記者發現,倫敦的婚外情網站「非法邂逅」,自去年九月金融風暴爆發以來,人數增加了三百%。
如果這些指數匪夷所思,吳敦義提出的股市點數卻也未必更貼切,事實上,一九三二年還是大蕭條的谷底時,美國股市卻從七月八日之後兩個月內,漲了一倍,要如何解讀這種現象,金管會主委陳冲年初的「無基之彈」非常傳神,但是「無基」如何變成「有基」,還是非靠經濟學者解讀不可。
真的要談庶民的感受,吳敦義其實也不必刻意求新,例如,由失業率加上通貨膨漲率的「痛苦指數」,是每一位美國總統都不敢輕忽的數字;而要談人民的微觀感受,沒有比貧富差距更好的指標,近來經濟學家研究發現,國家財富增加,人民卻沒有比較快樂,因為,微觀上一個人如何算有錢,「要看他是否比其鄰居有錢」而定。
貧富差距擴大,在富裕社會都不免讓人民心生怨懟;而在台灣,根據主計處統計,在國家財富縮水的去年,貧富差距卻同步創下歷史新高;這是有心大位的政治人非注意不可的數字,因為,這既是經濟,但也進入政治的範疇。
也許,經濟學不一定要「庶民」,但吳敦義還是說對了一件事,政治人物卻非庶民不可。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