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包 政府派遣 勞動彈性化的另一個世界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時常召開記者會,陪同權益受損的打工族、勞動者,與雇主談判、協商。圖為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等學生團體號召青年學生加入五一勞動節遊行。(圖/郭晉瑋) ■劉侑學

全球化對於勞動市場的影響,一直以來都是學術圈熱門的題材。基本上全球經濟的整合,產生前所未見的競爭與風險,企業經營型態被迫作出調整,人力運用彈性化常成為組織主要的對策之一,所以國家對於就業市場的去管制化,被認為是維持競爭力的唯一出路。

「政府再造」與「民營化」政策

然而,過去對於勞動彈性化的論述,往往聚焦於私部門的發展趨勢,相對忽略政府其實在全球化浪潮下,也是勞動彈性化的重要標的。台灣政府這些年來打著「組織再造」與「精簡」的大旗,宣示將達成效率與競爭力的目標,不遺餘力地推動「政府再造」(reinvention government)與「民營化」等政策,以遇缺不補、員額總量管制、所有權轉移等作為施行的措施。在現行無法擴編公務人員人力的限制下,轉向將非正式人員如約聘僱、臨時人員、外包和派遣勞動等用人制度引進公務體系中,國家這時不只扮演勞動彈性化的推手,更是非典型工作的最大用戶。勞委會在2006年的一份調查報告裡就明確指出,公營事業單位使用派遣勞工的比例高達41.2%,相形之下民營事業單位才7.3%。顯然,我們在討論勞動彈性化的時候,不得不瞄準「國家」。

目前存在於公部門的僱傭形態主要可分為公務人員、職工、臨時性、約聘僱人員和派遣等,不同類屬人員的勞動條件、保障程度、權利義務並無相同的標準。根據銓敘部統計資料指出,到2008年為止,約聘僱人員人數為2萬7,979人,佔公務人員人力的3.44%。若將公務人員扣除公立學校教師、公營事業機構人員,約聘僱人員的比例佔全體的10.5%。若採用國外(德國、美國、日本等)契約性公務人力算法,也就是聘僱人員、駐衛警及職工的總數,已佔全國公務人力高達20%,比例名列世界第三或第四。

另外,根據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8年5月統計資料,行政院所屬機關(含事業機構及學校)現行運用勞動派遣總人數約有1萬7,504人。而現行各機關運用勞動派遣人數與機關正式預算員額總人數相較,其比值約達1:20,顯示出政府機關運用勞動派遣情形十分普遍。

勞務採購的社會惡果

1998年,隨著勞動基準法的擴大適用及政府推動組織再造,公務機關開始推行精簡人力,於是業務外包,勞動派遣開始出現在公部門。而依據政府採購法流程所購買的派遣人力,卻出現甚多失序的現象。為數不少的公家機關於適用勞基法前將僱用的臨時工集體資遣,並轉由派遣公司僱用,表面上雖然無任何的改變,勞工依然在原本的場所繼續提供勞務,然而其雇主卻已經交接,且一再轉掛於每一年得標的承包廠商。

去年,政治大學的學生社團踢爆學校清潔工的勞動權益,在層層剝削下處境嚴苛。自2001年以來,學校開始將校內的清潔工作,改由外包的清潔公司負責。根據近3年來的訪調發現,在雙方所簽訂契約中,雖然明訂所需工作人數為108人,然而實際上廠商只僱用71人,卻每月向校方請領全額款項。也就是說,承包廠商透過聘用較少的人數來完成原來的工作量,以增加勞動強度來賺取差額利潤。

但是,清潔工的勞動條件並沒有隨著工作量增加而向上調整,每月實際薪資是低於法定基本工資的1萬6千元;每日工作8小時、每週卻只能夠休息1天,每月超時工作將近25個小時,卻領不到任何的加班費。

同時,政大校方與金都公司的合約書中,金都公司所檢附「投標標價清單分析表」中,估算每一位清潔工人力價格分析,根本未將勞工退休金制度雇主必須為每人依法提撥薪資6%的退休金成本估算進去。「在合約書中明顯且公然違法。」學生指證歷歷。

在低價競標的遊戲規則下,承包單位必須儘量壓低成本,以更精簡的人力,來分擔更多的勞務,甚至,透過以不負擔法定雇主義務的違法方式獲利,而將最低標的制度惡果,轉嫁由底層的勞工來承擔。

或許,我們該進一步追問的是:直接僱用不行嗎?為何要多個毫無付出的中間人來瓜分?

長久以來,國家體制存在著不同的鬥爭,從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共產主義到法西斯主義,對於國家的治理範圍有著相異觀點。但伴隨全球化的發展,嚴重地限制個別國家在處理經濟與社會議題上的能力,導致在面對經濟危機、與日俱增的福利需求、財政困境、回應人民的能力降低,削弱其在統治上的正當性,成為國家的治理邊界後撤的主要理由。

被淘空的國家

走過福利國家的黃金年代,「政府再造」、「民營化」成為解救福利國家頹勢的一帖良藥,強調效率、彈性、市場以及消費者導向的理念,在公共服務中引進市場化競爭機制,將帶來經濟與效率上的好處;它並且宣稱,組織與人事的精簡、彈性化,可以改善傳統政府科層效率不彰的問題。

但實際上,我們發現來自政府對於成本節省和效率促進的說法根本是誇大其詞,反而付出更慘痛的負面社會後果。公部門大量使用「業務或工作外包」與運用派遣勞工將嚴重衝擊就業穩定與工作型態的發展。英國學者威廉‧摩根(William W. Morgan)等人指出,「工作安全」(job security)傳統上被視為公部門就業的特色,然而,過去的20年公部門開啟重組的步伐,導致公共就業安全的不確定性增加,失業風險提高以及勞動條件的降低。只是,負面的社會成本總是不會出現在政策評估的衡量標準中。

19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的風潮席捲各國,成功阻礙並逆轉國家的擴張,以減少對於經濟、市場的干預,來達到效率極大化的目標,「民營化」就是推動「改革」的首部曲。惟許多研究已經證明「民營化」的結果非但未達效率,圖利財團、打擊工會、拍賣國家責任的檢討質疑聲浪未曾停歇。然而,當我們還在質疑政府所有權移轉的過程、以及承擔其遺留惡果的時候,「改革」的二部曲已悄然上演。這次,他們開始出售:工作職缺。

國家被掏空之後,既有的政府職責被企業壟斷、取代,人民利益、社會正義在財團逐利的前提下遭到犧牲;遺憾的是,在負面的效應不斷浮現之際,卻從不見國內政治、學術菁英對於這些議題的省思。但,如果多數人民不願挺身抵抗意識形態而來的侵蝕,那麼可預期的,我們將被這一波潮流所吞噬。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

新國際小辭典:青年勞動九五聯盟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於2005年4月19日在台北成立,成員以青年學生為主。其主旨在監督政府或企業集團是否落實對勞工權益的法令保障,要求麥當勞、統一超商等大型企業應做為社會楷模,提升員工待遇。聯盟時常召開記者會,向公部門陳情、抗議,陪同權益受損的打工族、勞動者,與雇主談判、協商。2007年 7月1日,聯盟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成果:10年以來不曾增加的法定最低時薪由66元調漲為95元。聯盟表示:這終歸是一個成果,但不盡完滿。終歸是個成果,因為改善打工族時薪過低的現象正是聯盟成立的初衷,不盡完滿是因為深知在台灣當前狀況下,勞工若不積極團結、捍衛自身權益,任何法律條文上的保障都只會是惡劣雇主忽視的對象。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