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不牛 大有關係

2009/12/09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旋風式隆重登『台』的美國牛肉,在發現美國狂牛症新病例後,又必須黯然下台了。」這句話不是預言,不過是4年多前筆者的一段紀錄。

2005年4月,當時民進黨執政政府允許美國牛肉有條件進口台灣,不過在6月時美國出現第2起狂牛症個案,因此又暫停進口。不過在隔年1月,這段禁令又解除,美國不帶骨牛肉再度進口台灣。

2008年,韓國反對進口美國牛肉的大規模抗議行動,撼動李明博政府、撤換內閣,不過最後仍在經濟外交壓力下,「原則上」允許30月齡以下美國牛的進口。

此時,在台灣,也隱隱約約可感受得到美國打算擴大進口牛肉的盤算。果然在今年10月22日,「兩方決議」大幅度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令人意外的,不僅是帶骨牛肉,連絞肉、內臟、頭骨也在「議定書」上的允許範圍內。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美國牛擴大開放進口,從來不是公共衛生、醫學或是環境的議題,完完全全是政治議題,而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台灣在與美國的外交談判中,從來都不夠「牛」,一再退讓、一再引發爭議。

而從美國牛擴大開放進口爭議來看,不單純是兩個國家政治談判問題,也凸顯國家、人民對「食品安全」要求的層次,以及在此應持有的政治態度。

美國牛不安全?總是要從「狂牛症」談起,其實導致狂牛症的致病變異蛋白普立昂(prion)在人類社會由來已久,不過對這個蛋白質可以造成人類、動物大腦嚴重破壞、空洞的機轉,人們不過在近3、40年來才有進一步的瞭解。過去,由於這一類的怪病、即我們現在所知的「庫賈氏症」,僅發生於少數人身上,醫學技術還未發展、也還未對其有高度興趣。

直到1990年,人類大量的肉品來源之一,牛隻出現了問題,甚至在之後轉變為人類的流行病時,學術關注才有了「藉口」,其實我們在科學上對相關傳染病的知識、對抗能力,還是很有限。

但最糟糕的問題還是在「政治」與「利益」。

在1986年就發現狂牛症案例的英國,一開始是噤聲不語的,《蛋白質殺手》一書的作者麥克斯形容得很傳神:「英國總理佘契爾夫人告訴選民,最好的科學家正在解決這個問題,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如果英國人知道這位鐵娘子話有多麼不可靠,大概更早就會把牛肉漢堡扔掉了。」

這句話就是真正的關鍵!

人類為了生產大量肉品、及其背後龐大的利潤,而利用違反大自然的配種方式,讓羊隻出現「羊搔癢病」;為了更龐大的畜牧產業利益,而用來自其他動物的骨粉、肉末等本來的「廢料」,餵養、茁壯牛隻,而導致了狂牛症。這一連串剝削環境、抗拒自然,而導致動物、或說是「人類食物」出現致病變異蛋白質,也「回饋」到了人類身上。此時,一向支持、利用工業畜牧的政府,為了盡可能保有原有的經濟利益,選擇在當下隱瞞世人。

工業化農牧業發達的大美國,在2003年發現狂牛症病例,不過在其後要求各國重新開放進口美國牛的過程中,美國一直強調如何調整、修正國內畜牧養殖產業,如何將狂牛症的病牛剷除殆盡,以及如何在屠宰牛隻、加工肉品的過程,做了最盡善盡美的措施。

但是,還記得4年多前的紀錄吧!當時的美國、民進黨政府也是如此回應反對者,「人家已經大大改善」了,不過一個「公開的」狂牛症病例打了說這句話的人一巴掌。現在國民黨政府也說,美國、我國都有更嚴密、完整的食品檢驗體系,自能篩選,讓風險物質不得進口。但在美國不帶骨牛肉進口的這幾年,我國與日本就有數起、找到「夾帶」帶骨、脊髓等不應進口的違規案件。

而美國肉品屠宰的清潔、把關,我們可以放心?如果稍稍注意一下,這幾年美國肉品因大腸桿菌污染、而造成食物中毒的案例,似乎也沒法讓人安心,何況就在台灣還在驚訝開放進口美國牛幅度之大時,美東就出現因牛絞肉遭大腸桿菌污染,而導致28人不適、兩人死亡。而美國利用基因改造食物,大量畜養動物的方式,也令人捏一把冷汗。

實在很難相信的不是「牛」,而是「人」。

先前韓國大規模的抗爭行動,雖然是進口美國牛、觸動韓人最敏感神經所起,但整體運動訴求越來越明確在反對政府在醫療、公共服務、教育私有化,以及許多管制傳媒自由等改惡措施上。

在台灣,反對的聲音、力量極小,又不時地變成在野黨的政治操作議題,也許都消減我們對美國牛議題的重視。但是,我們應該自問,可以容許國家政府將經濟利益擺在前頭,將食品安全的責任交由人民自行負責嗎?可以認同美國牛爭議背後的意識形態嗎?能否任由政商誘發無止盡對肉品的需求,讓人們自私違反自然原則、剝削環境的行為合理化?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