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3
【聯合報╱記者劉愛生/大溪報導】
2010.02.03 03:25 am
北區水資源局評估斥資最多200億元,在石門水庫上游的復興鄉角板山台地,興建一條「繞庫排砂」隧道專管,上游的淤泥積砂不經過石門水庫,直接宣洩排到水庫下游,以確保石門水庫的使用壽命與大桃園的乾淨飲用水。
北區水資源局長賴伯勳昨天下午在經濟部舉行「石門水庫清淤解危」說明會,指石門水庫從民國54年使用至今,已是40多年的老水庫,長年淤泥堆積庫底,至今已占總蓄水量25%、約8600萬立方公尺淤泥量,每年約以0.5%的淤泥量成長。
賴伯勳表示,為避免石門水庫淤泥量過多,威脅水庫的使用壽命,已計畫在石門水庫蓄水區上游的復興鄉角板山台地,開鑿一個「繞庫排砂」隧道專管,日後上游洪水未流入石門水庫前,直接在河床底部改走「排砂專管」,把淤積泥砂排到水庫下游的大漢溪,還可保存石門水庫蓄水區的乾淨原水,不影響大桃園地區的民生供水。
賴伯勳表示,「繞庫排砂」隧道專管目前仍在評估階段,初步規畫有4個子方案,評估經費最高約200億元,工程困難度高,可能要民國100年才能定案,評估是否興建,至於施工經費,將視民國101年的財力與當時環境需求而定。
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表示,現階段石門水庫都採「重力排砂」方式排除庫底淤泥積砂,「重力排砂」就是利用水庫洩洪時,利用大量水力夾帶庫底淤泥,一起排到下游。
簡昭群表示,重力排砂是水庫淤泥清理最經濟的方式,不但可增加水庫的蓄水容量,也可使水庫永續營運,且排至下游的泥砂也有助大漢溪平衡輸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