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解嚴?

2007/07/15

時光紝苒,解嚴已經20年了。在1987年的7月14日,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宣布取消箝制台灣人民自由達38年之久的戒嚴令,禁錮已久的台灣社會一夕解放,百廢待舉,但一晃眼,20年的跌跌撞撞過去,台灣已然有全然不同的政治社會面貌。

戒嚴的突破,決不是國民黨政府忽然善心大發的結果,這裡面經歷了多少年的抗爭與犧牲,各種社會運動在各地風起雲湧,政治運動作為其中的一部份,也是拋頭顱灑熱血的案例不斷,只是諷刺的是,由於在先天上政治運動已經在各種層級的選舉上嶄露頭角,致使最受矚目、最有資源,也是體制化最快的社會運動。

一紙解嚴並不等於讓台灣立即鬆綁,38年的戒嚴,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保守化,也讓解嚴後的社會改造面臨到了對抗萬惡國民黨外的挑戰。其中《國安三法》的「依法」制訂,激起了社會「戒嚴回鍋」的不滿呼聲,衝撞不斷;反核四等環保運動也在各地燃起,也面臨了輿論、軍警的鎮壓;而在1988年爆發的遠化罷工失敗,工運更就此一蹶難振。相反的,民進黨卻透過這些議題的積累,逐步壯大,直至在2000年一舉奪得政權。

在解嚴前後,政治運動反過頭來收割社會運動的問題已經常常浮現,但在共同的敵人國民黨仍未打倒的情況下,一直隱而未顯。2000年後民進黨執政,大部分社運的貧弱及依賴,也讓民進黨繼續偷渡其曖昧關係。國民黨雖然因為在野身份在部分議題上與社運合作,但實際上仍維繫其保守法統的思維,只知緬懷戒嚴時在鎮壓下的穩定美好時光,從沒有也不需要以社會改革的姿態出現在台灣政治舞台上。

所以20年來,包括民進黨執政的8年,台灣社會固然有往前進步的現象,但其中戒嚴的陰影仍在許多的時候冒出,《國安三法》裡面的種種條文仍然選擇性的威脅到人民的權益與自由,民進黨早已忘卻極力反對的過往,動輒拿出來鎮壓。只要社會一有政治動盪,藍綠喊著要宣佈戒嚴的政客都沒少過。而所有的社會力,從戒嚴時期就開始就受到的箝制帶來的制約反應,這20年來未全部解放,也造成政治人物一坐高位,利益輸送、舞弊貪污不斷,難以受到社會的合理監督,只剩下政黨惡鬥成為唯一的代理機制。

朝野政黨這一陣子以來的「一個解嚴,各自表述」,各自演出大動作收割解嚴功勞,只顧著搶歷史詮釋權以累積政治資源,卻未檢討20年來改造社會的蹉跎,這種只知爭政權的傲慢,又離戒嚴時期的國民黨多遠?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