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日本「非核亞洲」組織的佐藤大介先生,與新潟當地反核組織幹部武本和信先生來台,召開記者會與座談會。當現場媒體就著武本先生提出的核電廠因大地震停機事例,與李昭興教授提出活斷層延伸與海底火山等地質新證據,振筆疾書時,這幅景象,卻勾起了我另一時空的記憶……。
時間是2005年農曆年節後,在貢寮鄉澳底舉辦「非核社區國際交流工作坊」。有另兩位日本反核團體朋友與會,台灣朋友包括核一、核二、核四廠在地反核民眾,和當時被選為核廢料儲存場之一的烏坵島居民高丹華女士,還邀請了參與台灣各地社區營造的「星火燎原工作室」成員。希望合眾人之力,在共同關心反核運動之餘,也探討各個非核社區面臨的困境與契機。
反核之外的地方願景與出路
說「非核社區」其實名不副實,眾人皆是來自「有核」或「將有核」,卻懷抱「非核」理想的反核社區。除了交流1999年日本東海村JCO臨界事故核能災變(兩人死亡,6百多位民眾受到輕重輻射曝露,事故現場半徑350公尺內居民緊急疏散,半徑10公里內居民在屋內掩蔽)的切身體驗與法律訴訟經驗,和2004年日本美濱電廠因機件老朽,高壓蒸氣及熱水噴出,造成5名員工死亡事件,更警惕台灣核電管理也有可能因種種人為疏失,而發生嚴重事故。
而不同語言、不同社區,背後的故事與故事裡的一張張面孔,卻顯得如此相似。台灣/日本、農村/漁村,各種核廢料場、核燃料處理工廠、貯藏設施,都位於經濟條件差的偏遠農、漁、牧業地區。根據日本友人觀察,雖然部分居民可以依靠在核能設施內工作謀生活,但是整體社區並沒有因核能建設而繁榮。甚至,封閉的核能產業還會對其他產業產生排斥性,畢竟誰要吃核電海鮮、住核電民宿?反核之外,地方願景與出路何在,是所有與會朋友縈繞於心的關注面向。
深深記得,一位與會的貢寮自救會長輩說,自己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是簡單的道理還知道一點,如果貢寮鄉要反核成功,就不要用台電的電,自己來發電,用事實證明可以不需要核能電力。而這個反省並非空想,在國外,已是實踐過的經驗。
社區再生能源成為反核資本
德國第一個對外銷售再生能源的社區,當初也就是在同樣的想法之下,透過各種節能方式及開發水力和太陽能電源,成功擊敗核能發電廠,並且將他們的經驗分享給數百個社區(註1)。素樸的想法往往蘊含無限大的潛能。
人口只有兩千多人的德國小城鎮薰瑙(Schonau),因為31位鎮民在蘇聯車諾堡核災後組織尋找未受核污染食品的資訊交換團體,進而認知反核必要性,開始以遊戲競賽方式節電(核電廠生產的電),效果卓著。而後進一步要求電能供應商「萊茵電廠」 (Stromversorger Kraftwerk Rheinfelden)停止核能發電遭拒絕,轉而說服居民發展自給自足的能源系統、成立公司,成為一個再生能源社區,更兩度公民投票擊敗核能發電廠,也成為德國第一個可以銷售電力至全德境內的再生能源社區電廠。
社區將電廠盈餘用來推廣再生能源,協助各地成立超過6百個再生能源發電廠,電力供給遍佈全德,「讓每一位支持反核運動的民眾,都有機會以具體行動扶持生態電廠的發展,終結核能低成本發電的神話」(許逢麟語)。薰瑙經驗於是成為環保運動與綠生活城鎮的最好教材,除了無數觀摩學習研討會特地到該地舉辦,有機農業也蓬勃發展,小鎮收益增加,人才逐漸回流。
任誰讀了薰瑙的例子,都會喟然而嘆、心嚮往之吧!但是讓我們再多想一想,發展再生能源是解決能源供應的生態選項問題。畢竟在全球競相討論實踐節能減碳,甚至擁核勢力也藉機炒作核電復興是減碳良方的此刻,社區也必須考慮到低碳經濟的社區責任。被迫接受核電的「反核社區」只能正視內外不利條件,設想更具前瞻性的替代性區域發展政策。 改變能源消費的總量與型態
2000年後,拍攝《貢寮你好嗎?》紀錄片導演受邀赴日本社區放映,發現日本家庭有DVD放映機的並不多,大家仍普遍使用VCD甚至是傳統影帶機器。而當時台灣幾乎已無人使用錄影帶,許多家戶也早已採購最新型DVD放映機了。
一位貢寮朋友老家只剩長輩居住,年輕子女都離家在台北都會工作,每月寄錢回家分擔房屋貸款等家計花費,雖然貸款吃緊,仍是硬撥出錢來分期購買萬把塊的新型家庭卡拉OK伴唱機。
街上一間間經營數十年的雜貨店鋪,不敵新進駐的大型連鎖超商,紛紛關門或改營小吃店。連鎖商店裡販售來自各國工廠生產的便宜貨品食物,商店附近空地是慈濟資源回收廠,可以撿到各式堪用傢具甚至家電用品。
有限的環境資源經不起人們無止境的榨取。如果城市的(美式的/資本主義式的)消費與生活方式,也是台灣所有鄉鎮的消費與生活方式,我們將有無止境的、被創造出的消費需求等待滿足,生產運送這些消費品的能源當然也必須不斷增加供給,無論火力發電、再生能源或核能發電。
反核社區積極進入低碳世界的召喚
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石化)能源短缺的狀況,家家戶戶裝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以外,迫切的任務還在降低過去由大型電廠提供的能源消耗總量。「我們是否建立了應對石油高峰(peak oil)和氣候變遷的恢復力?」羅布‧霍普金斯(Rob Hopkins)撰文提問(註2),在永續發展與因應氣候變遷之間,社區面對不斷出現的挑戰,是無奈地崩解還是能主動改變因應?霍普金斯提出具有「多樣性」生活基礎、土地使用、企業與能源系統;「模組化」在地糧食生產和分散式能源系統;並「緊密回饋」社區,使居民無法忽視此等改變的社區,才具有永續生存的本錢。
如何最有效的走向低碳社會,此刻正引發新興的不同技術領域的全球爭奪戰,也將使反核社區的經營面臨新的質疑。反核社區經營不易,除了串連, 還需要進步性的策略來鞏固團結!
註1:參見《從社區主義看全球化與國家競爭力─薰瑙(Schonau)》許逢麟著,http://www.wretch.cc/blog/tepu/4006897。 註2:參見《城鎮恢復力及過渡運動》http://www.lohastraveler.com.tw/node/345。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37573
原登載2010-01-25 台灣立報「環境前線」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