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0-03-11 21:54:30 記者∕作者:倪世傑 ■倪世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死刑暫緩」與「健保調漲」這兩起內閣爭議,烽烽火火,仔細地看,這卻是兩起考驗著台灣政治能否脫胎換骨的事件。
就前者而言,離台灣民眾的距離,不能說太近,因為家中親友是死刑犯的民眾不多;但也不能算遠,是由於這涉及民眾認知中的犯罪率是否會因此顯著提升,從而傷害了自己與家人親朋的生活/生命福祉,這可以直接簡化為一組純經濟理性公式:廢死刑=犯罪率增加=我成為下一個受害人機率增加。在經濟理性公式背後則還存在另一條價值上的預設:以暴(死刑)制暴(歹徒暴行)是合乎道理的,面對都市叢林中不曾和緩的暴力,我們需要另一種國家暴力作為因應。
但在看似成理的公式背後,卻存在另一個同樣也說得通公式:刑法中的死刑一直存在=犯罪率增加=我成為下一個受害人機率增加。換言之,從華南銀行襄理林永泉被胡關寶集團殺害到白曉燕被陳進興等人撕票,死刑一直都存在,國家以暴至暴這一套遊戲規則始終未變,重案發生率並未有所下降。固然某些人會直接質疑,如果連國家以暴制暴這一個把戲都不存在,將更增加重案發生率的機會;但死刑仍無法有效嚇阻重大犯罪這一點卻仍是成立的。
依賴國家最後的暴力解決「社會問題」,往往也是民眾自發性怠惰的根源。高度化的商業社會並不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原子化與破碎化,社會資本相關理論已經證實了這一點。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不關心往往是社會問題叢生的根源,這或許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差序格局」的因素有關。但在工商社會之下,氏族的力量也早已銷退,核心家庭因此成為許多個人唯一的依靠;假設依靠不在、又同時極度缺乏社區與社會團體支持時,個體也只能投效都市叢林中的各種地下管道,這也是為什麼筆者絕對不可能將犯罪視為個體100%的責任。「除之而後快」只能是「報復心態」以及「眼不見為淨」下的產物。聯合報民調中心於3月10日的電訪中有高達74%的民眾支持死刑,同時,在當前的健保費爭議中,肯定健保的人更高達6成7,但這些民眾卻只有1成1支持衛生署調漲版本,這又照映出台灣大部分民眾對公共政策充斥「搭便車」的態度。
我無意斥責台灣的「主流民意」,畢竟這非一朝一夕之故亦非一時一刻所能翻轉,但政治人物只想順著民意走圖個勝選,那還真不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該有的作為,反倒活脫像是個對民眾搖尾巴的哈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