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寧鳴而死 個性決定命運。

2010/03/12

* 2010-03-12 * 中國時報 * 【王己由】

 法務部長王清峰一句「願替死刑犯執行死刑、下地獄」的言論,讓死刑存廢引爆空前爭議。死刑存廢當然可以討論,但在配套未定、民意未凝下,王清峰棄沉默是金,選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表態,給民眾向加害人傾斜、忽視善良百姓權益的負面觀感,終究以去職下台收場。

 王清峰一向主張廢除死刑,擔任法務部長一年九個月來,廢死列為她的施政重點,但這段時間除了不執行死刑,偶引議論,並未引發太大爭議,如今何以會遭到不分藍綠排山倒海的非議,進而請辭獲准,多少和她率性,不懂謹言慎行有關。例如,過去多次公開就前檢察總長陳聰明的去留說:「如果是我的話,早就離開了。」還有去年春節巡視監所,打趣說「抱抱總長就可假釋」。回顧前年五二○後,王清峰接法務部長首次媒體記者會,她侃侃而談「三一九槍擊」案,有些敏感話題和內容要不是政次幫忙煞車,當時就不知會引發什麼風波。

 王清峰要廢死,理應凝聚民意和共識,同時拿出研擬妥當的具體配套措施和相關修法內容後,再來高談倡議。有了具體替代措施,要說服民眾廢死,比什麼都拿不出,阻力會小得多。

 為了立院檢察總長提名人審查,提到有關依法執行死刑問題,王清峰無法「不默」,既撰文又「寧鳴」不執行死刑,為個人信念率性為待決死囚大鳴「願意代替他們被執行死刑,下地獄都甘心」。然緊抱人權大旗終究難敵多數民眾質疑政府漠視被害人的更大民怨,她也只得不如歸去。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