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盈如、曾薏蘋/台北報導
昨天是解嚴二十周年紀念日,前總統李登輝發出書面講稿,肯定故總統蔣經國當年宣布解嚴,是「歷史性、前瞻性的決定」。但對於國民黨內的保守舊勢力和現在執政的民進黨,李登輝則毫不留情,痛批前者阻撓台灣的民主進程、試圖讓威權復辟;後者立場反覆,讓人民失去國家的方向感。
有別於李登輝態度,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則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中,則批判蔣經國是個威權主義者,也是個獨裁者;他雖稱讚李登輝在「寧靜革命」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強調民主潮流任何人都無法擋,李登輝只是順應這個潮流。
全民努力不應歸功政黨
群策會昨天舉辦「解嚴二十周年與台灣民主化」研討會,李登輝受邀出席演講,卻因白內障眼疾無法出席,委由台聯主席黃昆輝代為宣讀講稿。二十年前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時,李登輝剛好是副總統,他在講稿中維持一貫基調,對蔣經國語多尊崇,全文更以「經國先生」稱呼蔣經國。
李登輝在講稿中指出,蔣經國解嚴,是一個領導人在面對變局時所做出「勇敢、果決的前瞻性決定」,不僅明確回應了民間的期待,更讓台灣踏出告別黨國體制的第一步。黃昆輝受訪轉達李登輝看法時也表示,解嚴「本身是蠻不錯的決定」,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如果蔣經國不做這樣的決定,台灣的民主化可能會被延緩。
對於民進黨大動作慶祝解嚴,並將解嚴歸功於黨外從事民主運動的人士,李登輝不以為然地表示,現在紀念解嚴的意義,在於整個民主化的歷程,而不是解嚴這個事件或時點。他強調,台灣的民主化是全體台灣人民努力才能達成的,「是『人民的力量』,而不是那一個政黨、那一個人士的功勞!」
批民進黨路線軟弱反覆
他也直言批評民進黨,表面上標榜以台灣為主體,但在面對守舊勢力時,卻經常表現得軟弱、猶疑,未能對自己的路線及目標展現強而有力的信心和決心,甚至立場反覆,讓人民失去國家的方向感。
讓李登輝更不滿的是,他認為國民黨的守舊勢力在解嚴隔年蔣經國辭世後,試圖以台灣政局不穩,繼續持續高壓統治,讓當時剛接掌國家重任的他,在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中面臨許多阻撓。但兩千年政黨輪替、和平轉移政權後,「過去的舊勢力不但從未崩解,反而用各種不同的手段重新集結、反撲,執政黨還予以配合。」
斥國民黨舊勢力再集結
在李登輝眼中,民進黨和舊勢力結合的例證包括:二○○五年憲法增修條文朝野聯手拉高修憲門檻,他批評,這將使得合時合身的新憲,離人民愈來愈遠;同年國會減半的修憲案,李登輝則認為和國會走向優質化、改革選舉制度的目標背道而馳,將使「票票不等值」;另外,被喻為「鳥籠公投」的公投法制訂,他也認為,此舉違反公投「將決定權直接回歸人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