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加盟體系這個「圓夢捷徑」之後?
我讀《血汗超商》

責任主編:邱佩青

書名:血汗超商: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枷盟 作者:吳偉立 出版:群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ISBN:9789866525223

編按:本文為此書的推薦序之一,但因篇幅所限,書籍上為較簡短的版本。這裡刊登的是完整版。

在筆者我寫作這篇序言之前,其實與本書作者偉立並未曾有機會謀面。我們之所以有些聯繫,是因為2006年間,苦勞網曾經短暫組織過一個「大賣場調查團隊」,試圖了解大賣場這些零售業巨獸的營運方式及勞動條件,我作為苦勞內部負責此一調查團隊計畫的成員,而在計畫運作期間,與當時還在撰寫碩士論文的偉立開始認識。

如今,偉立已完成他的碩士學業,並改寫其論文準備出版,他找到我為這本書寫序,這可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有機會幫人寫序這回事,我欣然接下這個任務。

資本與產業的集中化

偉立這本書考察的是零售業的「加盟連鎖」(FC)體系,尤其是便利商店這個特定部門。作者介紹了戰後台灣零售業的發展經驗,從傳統雜貨店到食品製造業者逐漸進入流通領域,從而加盟連鎖成為零售業主流營運模式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簡單說就是因為產業資本的投入,在零售業中形成了規模經濟的效果,因為連鎖體系挾其門市數目多、進貨量龐大,便要比個別店面擁有更多進貨議價空間,再加上POS這種電子資料交換系統在加盟連鎖店的建立,使得加盟總部還能跨足各種公共服務及金融代收業務;相形之下,整合程度較低的傳統雜貨店、「合作連鎖」(CC)及「自願連鎖」(VC),就較難因應市場需要而被邊緣化。

作者在這裡提供的,其實是資本全球化進程中個別卻又宏觀的背景。隨著產業資本的投入,使得零售業這個部門亦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集中化,產業兼併不斷發生以競逐更為壟斷的利潤。但市場終究有其一定極限,於是在對外挾其規模經濟以打擊競爭對手之時,對內也要盡量降低開支、透過種種管理手段來轉嫁成本。

如同作者所觀察,雖然總體便利商店數量不斷攀升,但個別門市的平均營業額卻是停滯不前、甚至下降。換而言之,對於經營加盟連鎖體系的產業集團來說,它的總營業額仍然隨著更多門市的開張而增加,且門市營運成本都由個別加盟店吸收掉了;而對個別的加盟主來說,因為競爭店家越來越多,卻必須投注更多心力才能維持既有的營業額。這是個別產業的背景。

至於我說這亦是宏觀或甚至是「資本全球化」的背景,意即同樣的狀況不只在發生在個別產業部門、也不只發生在台灣,而是全球化的共同現象之一。君不見,不論哪個產業,在其流通面,掌控通路市場的跨國大品牌互相集中兼併以爭取更高市占率,但其生產製造面,卻不斷透過更為零散化的商品供應鏈體系、朝向更為非正規化的勞動方式來進行,以降低更多成本。市場通路的集中造就的卻是生產製造(或服務)的更加分散化與非正規化。

勞動的去技術化與非正規化

偉立花了相當多篇幅在介紹加盟體系及其門市如何運作。基本上,一家加盟門市的經營並沒有太多自主性可言,門市無法獨立進貨,賣什麼東西、價格多少、在貨架上如何陳列、甚至包括如何賣(招呼顧客的銷售詞及語氣),加盟總部都已經制定了統一經營方針。以致加盟主能夠做的大約就是:維持店面穩定開市、增加商品流通率及降低日常運作成本。

而這些為加盟總部所牢牢規範住的操作方式,也使得經營一家門市其實不需要太多技術。如同作者所言:店長層次一個月可以上手,一般工讀生一個星期就熟悉工作了。如何操作收銀機以交接班,依靠的不是基本原則,而是完全按表操課的複製。勞動過程中比較難以標準化的,大約就是如何維繫熟客,以及應付臨時突發狀況這些需要經驗累積及臨場反應的部份。

對於這種發生在零售業的勞動標準化過程,作者認為是製造業的「科學管理」之延續,試圖把勞工去技術化。去技術化的結果是不必僱用專職勞動者,時薪工讀工就可填班。另一方面,當1990年代後期,零售業面臨適用勞動基準法的關頭時,加盟總部大量把原來的直營門市轉為加盟門市,將原本總部直接僱用的人事轉由加盟主來負責安排,也就是更進一步轉嫁其人事成本。

總結這些現象,作者認為,零售業的加盟制度,其實就是製造業外包制度的延伸,而加盟主如同外包體系中承攬部分製程的小頭家,在其中懷抱「翻身」成為「頭家」的想望。

以促成勞工組織為導向的產業研究

偉立在本書一開頭,就提到因為自己的出身背景,使得他對「如何翻身」這個問題一直很感興趣。以致,在考察便利商店這種加盟體系的過程中,我想偉立主要是以加盟主的角度出發,去呈現這個體系是否足以讓一個人「翻身」成為頭家的具體現實,而在考察完畢之後,由於總部對加盟體系的層層掌控,其答案明顯是異常晦暗的。

如果一般從事勞工運動的人士來看零售業的勞動議題,多半會直接想到組織基層時薪工讀生的面向,相較起來,偉立在書末試圖激勵加盟主應該團結起來,可說是相當不一樣的路徑。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反對市場主導的生產及社會關係,如果從這個立場出發,我當然贊成,加盟主應該團結起來向零售業財團爭取權益。問題在於如何可能:從主觀來看,雖然在加盟總部重重管控之下,但擁有門市、當家做主的海市蜃樓終究掩蓋了加盟主乃為小工頭、而遠非頭家的事實;從客觀來說,這些「頭家」被加盟機制緊緊綁在個別的門市裡,彼此為市場中的競爭者而互存猜疑,團結組織起來,也就缺乏社會基礎。

即使加盟主們團結起來向總部爭取到較多權益,但如果這些人繼續以頭家的眼光來看門市的運作,那麼,這些「頭家」是會將利益與基層工讀生共享,還是獨自佔有利益以做為晉升成更大頭家的資本呢?如果是後者,那麼,加盟主團結起來爭取到較多利益這回事,是否只是更鞏固其作為「頭家」的階級躍升想望呢?

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有基層零售業勞工的組織運動,那才會對直接從事門市人事管理的「頭家」們產生壓力,迫使他們也必須團結起來轉而向總部要求更多利潤分享;而兩個部門的組織運動如果能與時俱進,也比較可望對於整體零售業的勞動環境,產生較正面的拉動力,促使小工頭與底層勞動者能夠攜手取得更多權益、而非為了爭食而自相打擊。當然,組織零售業勞工的主客觀條件,不比組織加盟主的條件好多少,光是分析此這議題就足以構成另一本論文或書、遑論如何實踐,我這裡這樣的提法,與其說是一種策略,還不如說是我個人的想望罷了。

台灣的工運人士通常只進行素樸的組織工作,所謂素樸,並非指這些人沒有政治想像,而是指這些人沒有組織策略:只有在爆發集體性勞資爭議時方才被動從事組織工作,缺乏主動出擊。台灣工運界沒有從事產業研究的習慣,而不了解產業特性,就無法找出主動組織此產業部門內之勞動者的途徑。服務業、包括零售業,更是台灣工運的荒漠地帶。偉立這本著作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把零售業中的加盟體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分析,讓我們這些平常只是超商顧客的讀者,也得以一窺加盟體系的堂奧。

我想偉立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協助加盟主們「看穿」加盟體系的海市蜃樓。但即使看穿了社會體制對個體的結構性壓迫,並不自動保證行動者會轉向團結組織起來,依據以往經驗,更多的底層勞工是從此認命,或試圖個別往上爬以脫離勞工身分。如果說這本書是一塊進入零售加盟體系產業研究的敲門磚,那麼,如何使其中的行動者,不管是基層勞工或小工頭,能夠組織起來挑戰市場導向的勞動體制,這就有待更多的研究考察與實踐檢驗了。

回應

台灣的工運人士並非沒有組織策略,只是缺乏產業研究人員從事配套工作,而無法全面了解產業的特性,正是台灣工運組織者的困境。

這本書去哪買?

這本書可以在博客來買到,台北的各大書店應該都有貨才是。

我不認為台灣相對來說還缺乏「沒有組織策略,只是缺乏產業研究人員從事配套工作,而無法全面了解產業的特性」的人,只是缺乏更多的知識份子願意更腳踏實地的進去工會基層做事,書唸的還不夠多?這都只是假問題吧

台灣所謂的知識份子要名要利不要臉的是常態.

更多的知識份子願意更腳踏實地的進去工會基層做事?是進去被消耗、被當廉價勞工吧。我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學弟妹,滿懷熱血的去工運、工會苦幹,以為這樣子可以幫助台灣的勞動階級。結果,做了幾年,一個一個狼狽不堪的逃離,而他們已經浪費了他們的青春歲月,要回到社會主流的生涯道路,已經晚了他們的同輩好幾年了。而我們的工運頭人只會責怪,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吃苦,一付跟現在資本家同樣的嘴臉。在期待更多知識份子進入工會基層的同時,工會基層又有沒有準備接納所謂的知識份子?

書買到了,寫得不錯喔。

不要去博客來買,
因為博客來是統一超商的

訪客 (未註冊) 週一, 2010-03-22 20:20
這本書可以在博客來買到,台北的各大書店應該都有貨才是。

來不及了,有人叫我去博客來買。還有,現在說真的,不是住台北,這種書要買還買不到,要找又很花時間。不知去哪買

我是工會幹部

六樓的朋友,如果你夠負責,我希望你可以把你的
學弟妹到底到哪些工會去工作,然後受到哪些待遇,
實實在在的寫出來,該批評的部分讓大家來公斷,
也順便檢討一些會務人員是不是真的有苦幹,你這
樣寫讓人實在不太信服!

台灣版的big issue也可以在血汗超商買到

真是諷刺

我相信六樓說的話,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例子。
加入工會以為可以改變整個產業沒落的現狀,結果裡面各派系鬥爭
過程裡遇過會做事的領導者,
就算他也利用職位之便也拿了不少好處,
但至少還是影響了上頭,推了一些對大家有益的政策

之後就很慘
貪的貪、鬥的鬥
身為基層影響力不大,僅僅站在那就會被劃入派別
說是逃離一點也不誇張

你以為超商組的起來公會嗎???就法源而言無解..加盟主非總部員工而是公司對公司型態,再來幾個加盟主稍微走的近的會吐槽公司的都馬被總部mark起來了..你敢作亂..等著被解約..40好幾了誰敢亂言...想中年失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