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同志社區

2010/03/22
台大社會系

責任主編:徐沛然

2001年,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正值蒙爾蒙勃發期、青春期、叛逆期,同志自我認同因上述因子正傲得很。家裡的氣氛因為親子關係緊張而總是不穩定,天天火藥滿膛。那年暑假前我交了第一個男朋友,暑假期間第一次翹家跑到台北朝聖,那時候晶晶還沒換地址,買了讓我哭得亂七八糟的「撫摸」專輯。

鄉下沒什麼資訊,網路相對也還不發達,從國中開始內心發現了自我與外在的矛盾後開始試著尋找答案:「我是同性戀嗎?」、「什麼是同性戀?」、「我會得到愛滋嗎?」……。那時候總覺得自己孤單,覺得世界虛假,生活的世界背棄了我。

於是乘著青春叛逆,那年暑假我向家裡出櫃了,不意外的腥風血雨。不過這不是本篇的重點。

****

我家住在嘉義的某個鄉鎮,不太發達,但生活機能很不錯,附近有兩三間大學,也因此漸漸變得熱鬧。房子在大馬路旁的巷子裡,巷子裡有大約十戶人間,並不特別熟絡。

隔壁住著一位獨居的老婆婆,前幾年過世後,一對夫妻搬進來住。某一次因出櫃事件與家裡大吵,不外乎就是兩造無法理解彼此的想法,言詞尖酸努力想要改變彼此、壓倒對方,最後以大哭和甩門收場。那次老爸突然跟我說:「你知道隔壁為什麼是女兒繼承房子嗎?」要是老爸不說我根本不知道那是老婆婆的女兒。爸爸接著說,阿婆的兒子好久以前就離開了,他就是跟你一樣是那個,搞到最後無法回家,「你也要跟他一樣嗎?」,老爸失望難過又兇悍地問說。我當下心裡一愣,喏喏的回了幾句他無法回家不是因為他是gay,而是這社會對gay不友善。即使不知道真實狀況,亦無法證實,我只能制式的如此反擊。

從那天之後,總是幻想那位沒見過面的大叔(如果還活著應該跟我爸媽差不多歲數)以前住在隔壁時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發生什麼事讓他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來過?現在,又在哪裡呢?

****

巷子倒數第三間,阿伯在中華電信上班,阿嬸在過年的時候都會自己做蘿蔔糕、年糕、發糕。我和姐姐總是新奇地圍著看,最後會獲得熱騰騰的發糕笑嘻嘻的捧回家吃。

國三時,他們唸師大的二兒子回來了,我媽請那為大哥哥當我的英文家教。我們在他的房間上課,大哥哥很有質感/雅痞,會用香水,衣服都很精緻,房間是木質地板,有一張深咖啡色地毯,大雙人床總是整齊,房間還有個大落地窗。大哥哥很斯文,寫字的時候小姆指總是會翹起,總是會告訴我一些他出國看到事物,讓我嚮往不已。

二四二五的年紀,在國中教書,單身,這種角色設定是街坊鄰居八卦的最愛,總是三不五時就在說,啊,可以介紹那個誰的女兒,或是真的實際做起媒來。那時除了當我的家教外,經營補習班的媽媽也請他擔任作文班的老師。突然有一天爸媽在閒聊說,你不覺得xx老師有點那個,娘娘腔嗎?那時候還沒出櫃,同志認同還在摸索,但也豎起了耳朵偷聽。

後來大哥哥調職,離開嘉義後,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在巷子偶爾巧遇,越長越大開發起gay達後見到面總是逼逼響(相信他也是吧),兩人碰面總是意義深遠的相視然後彼此會心一笑。有幾次想直接相認,但想想後又作罷,畢竟國中後就沒啥聯絡,而且或許沒有必要吧,不過若能聊聊一定很不錯。

****

媽媽經營補習班,十幾年來與許多小朋友、家庭結識,許多小朋友是從幼稚園看到大。巷子口有一家,爸爸除了正職外,也是個書法老師,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姐弟兩都曾在我家上過課,在街上遇到總是會打招呼(跟我媽)。高中後,每天都是早出晚歸,變得不太常會在街頭遇到,有一天巧遇,讀國中的姐姐改變非常的大,剪了個非常男孩的刺蝟頭,酷酷的,點個頭轉身就離開。內心受到非常大的衝擊,是小T,是T耶!!!那個長頭髮以前會繞著我打轉的小妹妹變成(很可怕)的T了!!(很抱歉,這是我對T長年來的誤解,但現在跟T相處還是會怕怕的Orz)

雖然一樣沒有直接確認,我也知道無法靠外表就去確定一個人的認同,直到2005年我們在同志大遊行遇見了,我們有點距離的互望了一下,彼此都嚇了一大跳,她還是酷酷的,一樣的刺蝟頭,右手牽著一個正妹,隨即我們被人潮沖散。之後也沒有什麼機會碰到,但經過她家門口時會很希望會不會再巧遇,不知道她有沒有向家裡出櫃?不知道現在唸哪間大學?與家人相處還順利嗎?

****

今天,到國小母校慢跑,讓自己變得更好被認為是療養情傷最好的方式。跑到一半時從籃球場走出一個女生笑著跟我打招呼,原來是第四間的那個小妹妹。她笑著跟我說,她也來運動,而且都有看到我來慢跑,原本想跟她多聊一點,但她看我還沒跑完,就約說等我跑完再來聊天。

我結束今天的菜單後,走到籃球場,看到她坐在長椅上,跟朋友聊天,走近打招呼時才發現她身旁打籃球的是一對拉子couple,跟這個妹妹不熟,聊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她也上大學了,在台南。她說她之前有看到我上電視,也跟我分享了一些她的想法。在一旁的拉子情侶就偶爾插個話、虧她一下。在對話過程中我無法確認她是不是同志,但至少我很確認她對同志非常的友善。

從那離家出走的隔壁大叔、大我十歲的家教大哥、巷子口的小酷T,到對同志友善的大學新鮮人妹妹,加上我,小小短短的巷子儼然就是個同志社區,跨越了世代,像是在寫個小小隱幽不察的野史貼附在這個以異性戀家庭為單位的正史下。但終究不是個「同志社區」,同志、性少數的生活經驗還是得透過不能明說、眼皮底下巧遇,彼此互相試探、確認,然後只能在心底默默結盟。然後在表面觀察下,同志還是操演著漂移的生命軌跡,不管是為了什麼原因,總是無法與家庭、社區緊緊依靠,即使個別家庭能夠接納,但在鄰居社區間還是個很大且被視為不需要突破的障礙。

但知道這些訊息還是讓人振奮不已,嘿,其實同志真的活生生的存在於生活四周,可能是國小老師,可能是從小就認識的鄰居大叔,也可能是街上賣麵的阿姨。希望有一天這個社會能夠對於性與性別少數有足夠的認識和尊重,讓下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就知道鄰居的大哥哥是同志,巷口的書法老師是拉子couple,早餐店的叔叔是跨性別者。讓所有的小gay小拉及其家長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會再有那麼大的恐慌、焦慮、不安、衝突和孤獨感(對家長也是),能更正面的了解所有沒機會了解的事情和生命經驗,然後長大後不再急著離開家向外尋找安穩的空間。

每次我看陳俊志導演的《無偶之家 往事之城》記錄片時,我總是會猜想,隔壁離家的大叔,會不會是在漢士吃阿嬤為無法回家圍爐吃年夜飯的同志之一?想著就覺得自己已是非常幸運,生長在無數運動者堆壘漸已改變的社會中,但也清楚的知道,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我們運用自身的資源,承接著現有的力量繼續改變。我們或許不需要一個特定標示出來的同志社區,因為其實到處都是同志,每個社區都應該是同志社區,彩虹社區!

建議標籤: 

回應

太誇張了吧!

用這種同性戀有色的眼光來看台灣的社會成員,與事實出入太大. 事實的真相是:同性戀只佔台灣人口的5%,與國際數據一樣.
也就是一百個台灣人才可能有五個人有同性戀傾向. 不是你說的親戚鄰居到處都有同性戀.

除非你是外省族群,才有20%+的同性戀人口比率. 才可能每五個人就可能有一個有同性戀傾向. 就像台北的外省族群那樣.

台北人已經在各方面被外省人同化. 台北人原有文化價值與族群特質已經被外省人邊緣化. 所以這幾年來,台北人被外省人同志化也流行起同性戀了.

像你這種把到台北當作朝聖的人,早就被外省人同化了.

寫得很好而且很感動,同志真的就活在我們生活四周,只是這個社會還無法正視。

樓上才是用異性戀的眼光試圖要繼續抹除同志在這作島上的生命經驗吧,不只沒性別意識而且對族群的看法也是充滿偏見和歧視,亂七八糟的回應。同性戀的數據從哪裡來的?你說的算啊?還事實的真像,笑死人了。 你寧願相信那個不知從何而來的「數據」,也要不願相信作者的生命經驗。嘖嘖~

同性戀的比率多寡很重要嗎?
<br>
重點應該是,同性戀在道德上沒有錯,他們在法律上也「應該要」沒有錯。可是現今社會,無論是制度面的歧視,抑或是互動情境面的歧視,都對同志們產生了壓迫。如同我的朋友,到現在還是不敢跟家裡人說她是拉子,她很愛她的家人,怕傷害家人,於是選擇隱藏性向。
<br>
今天,愛吃炸蟋蟀的人可能很少吧。可是我們並不能去剝奪別人吃炸蟋蟀的權利,只因為我們同時也吃豬豬牛牛(當然,如果你是素食主義者就另當別論。)同理,如果我們也有戀愛、做愛的需求,我們又有什麼立場去以「人數」、「非主流」去批判同性戀呢?
<br>
<br>
本文作者為異性戀女生。

根據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兼系主任彭懷真博士的調查,顯示台灣全國(台北除外)15歲以上的人口中,大約有3%的男性和2%的女性是同性戀者.

這個數字符合國際正常的5%同性戀人口比率.

不管看了幾次還是會感動。

所有跨性別者、雙性戀、同性戀,這世界因為有妳/你們更美好。

在下是同志,
國際上各種研究數據是20%~3%,
如同民調不同人做數字會不同。

反同志者多採五趴,
國內同志團體多採十趴,
能說誰對誰錯呢?

話說為什麼去台北朝聖,
理由很簡單,第一家同志書店在台北,
並不是開在高雄台中。

這是在下的理由。

外省族群才可能有20%+人口比率是同性戀者.

假設台灣人同性戀人口比率是國際正常的5%.
根據馬英九,台北市同性戀人口是10%以上.
這比國際上正常的比率多了5%,這多出來的5%
就是外省族群的同性戀人數.

台灣人佔台北市人口七成,182萬人,5%x182=9.1萬人是台灣人同性戀人數. 全台北同性戀有10%x260=26萬人.外省族群的同性戀人數就是26-9.1=16.9萬人.16.9/26 =0.65~2/3. 所以台北同性戀人口,外省族群佔三分之二!

但外省族群只佔台北市人口三成,78萬人,所以外省族群本身同性戀比率是:16.9/78x100=21.7%.五分之一強.

換句話說,保守估計台北每五個外省人中就有一個外省人可能是同性戀.

除了馬英九說過根據可靠估計台北有10%以上人口是同性戀以外. 2000年,台北市建國中學曾作過全校同性戀人數普查. 有效問卷3492份,得到固定同性戀佔4.1%,同性戀但有時也雙性戀佔7.2%,異性戀87.5%,未明確填寫者1.2%.換句話說台北建中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佔11.3%這個比率接近馬英九的10%同性戀人口比率.

所以上面推估的結論蠻可信的.外省人極可能有20%+是同性戀.

所以台灣人同性戀人口比率是國際正常的5%. 只有外省族群才可能有20%+人口比率是同性戀者.

去台北朝聖的理由恐怕不只是台北有同性戀書店吧!

你看下面這首"台北的天空"一曲的作詞者榮總醫師外省人陳克華寫的詩詞,就可以看出外省人在台北的天空下如何自由自在的享樂.

陳克華:〈肛交之必要〉,收錄於《欠砍頭詩》,九歌出版社,1995,頁65-69

我們從肛門初啟的夜之輝煌醒來
發覺肛門只是虛掩
子宮與大腸是相同的房間
只隔一層溫熱的牆
我們在愛慾的花朵開放間舞踊
肢體柔熟地舒捲並感覺
自己是全新的品種
在歷史或將降下的宿命風暴來臨前
並沒有什麼曾被佛洛依德的喉嚨不幸言中

好詩!好濕!!

樓上想把肛交連結過來是想要表達什麼嗎?
我男同志就是愛肛交,又怎樣了嗎?
又要說外省人云云,本省、原住民同志不肛交啊?
肛交大好,前列腺高潮多美妙,
你要不要試試看?

再說,異性戀也會肛交,
肛交本來就是性實踐的一種讓身體與性理產生愉悅的方式,
從來就不是同志專有的。

彭懷真 是社工研究所的~撇清關係

直覺七樓社會統計可能要重修~

彭彭是社工系系主任 社工所沒有專設主任一職

七樓的統計...可以告訴大家是誰教的嗎XD

以後討厭哪個族群就說哪個族群是GAY好了啦

同性戀在不同的文化或不同的學問範疇中, 定義的細節各有不同.
像古希臘或中東, 許多年輕人都經歷過對身心出眾的同性間的憧憬,
太平洋有某島國未婚未成年男生全數都因該島的文化習慣而由長者帶領
進行同性間行為, 但絕大多數在成年後就與異性接觸.
比較謹慎的醫學界則因為要扣除雙性戀或軍隊, 監獄等情境型同性戀,
此時像未成年的少年即使有同性間愛戀或性行為的也暫不列入同性戀.
反之, 也有因社會文化背景影響被迫結婚生子的, 又或者婚後發生同性行為的,
所以數字百分比只是給個感覺而已, 當然會依定義而有不同.

同志怎麼了?同志惹到你了麽?
討厭拿族群說事的。

先表達對七樓的統計不解。而且不要把族群扯上關係,感覺很討厭。

不過話說,我也不覺得同性戀、異性戀或諸多性傾向等等,可以用數據量化,說真的,我覺得很難保證你現在是A性戀,但以後不會變成B性戀。這種感覺的東西,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能說準的。

7樓的我正在懷疑你是一樓的
統計數字對你來說那麼重要嗎?
同志就是確確實實的生活在我們生活週遭!!
這篇文章怎麼看就是感動
你一定無法體會
同性戀異性戀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分別!
你能說,"歐!台灣的異性戀有9X%嗎?"
不覺得在爭辯這些數據很無聊嗎?
感情這種事,把他理性化、數據化還有原來的味道嗎?
真是無聊
爭辯這些數據應該沒有很重要吧。
本人現就讀於建國中學
在下也是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