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的虛實議題

2010/03/27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3.27 02:08 pm

房價問題最近越炒越熱,當年的「無殼蝸牛聯盟」挺身而出,宣布重回江湖,可能形成新一波的社會運動。但「望屋興嘆」的不只是無殼蝸牛族而已,政府官員一直在想辦法祭出各種對應方案,卻無法奏效。如果照趨勢這樣下去,房價問題恐怕會變成政府公共政策之痛。

都會區房價連續飆漲,且一個奇怪現象是:漲得越快,市場上搶得越凶。一邊是普通薪水族不吃不喝多少年也買不起立足之地,另一邊是新豪宅屢創歷史天價。也因此,本來是市場供需現象,如今演變成社會問題,甚至政治問題。民間抗議聲勢蠢蠢欲動,政治人物多已感受到這股民怨壓力,台北市長郝龍斌就坦承高房價會影響選情。

事實上,政府對此現象並非無動於衷,平抑房價政策接二連三:推出大規模的平價住宅方案,凍結精華區的國有土地釋出,設計房屋稅改革方案,甚至影響金融機構的房貸政策。吳敦義院長對於無法讓「住者有其屋」公開表示虧欠和抱歉,但也擔心過度打壓房價會造成經濟動盪,看來在過猶不及之間猶豫不決。

確實,公共政策需要理性討論,政府應有所為亦有所不為。最近這波豪宅漲價趨勢,相當程度是資金行情的反映。在政府調降遺產稅並開始海外所得課稅政策之後,大量海外資金回流,才造成房市的熱錢發燒。一方面,「非豪宅」的價格跟著水漲船高,多少受到波及;但另方面,政府的對應策略應該更「宏觀」一點,例如鼓勵回流的資金導向具生產效益的投資,而非投機炒股炒房。整體而言,台灣非都會區的房地產市場其實並不興旺,而都會區(尤其北部)的房屋自有率很高,故所謂房價過高問題固有其真實面,但其中也有假議題存在,政府的對應策略要能辨別虛實。讓弱勢族群及青年人能有安身之地,才是政府應鎖定的協助目標。

公共政策應有其中心思想和發展「總綱」,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房地產市場現象其實是台灣整體財富分配問題的一環,有待提綱挈領從根本解決問題。

【2010/03/27 聯合晚報】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