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俍任、蔡惠萍/專題報導】
解嚴的隔年元月即宣布解除報禁,新聞自由與媒體一夕間鬆綁,緊隨而至的是廣播頻率釋出、不斷冒出的有線電視就地合法,形塑出一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小島、百家媒體爭鳴的景況。
「解嚴前後的政治氛圍很清楚,就是要朝開放走」第一個突破禁令,踏上大陸採訪的記者徐璐回憶,宣布解嚴、對當時的媒體人猶如春雷一聲響,所有報老闆與記者都在卯足勁迎戰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就像是等待開跑前的預備哨。
徐璐說,解嚴前後到解除報禁,是台灣媒體前進很重要的里程碑,過去的禁忌沒有了,各種形式的深入報導與調查報導出現,媒體加速了台灣政治民主化。
呈現社會多元化與弱勢關懷的聲音,成了報禁解除後的另一重要影響。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曾昭媛指出,解禁前後五年,媒體對弱勢團體結合的社會運動產生高度興趣,對社會改革有很大助益。
一九九二年,新聞局釋出第一波廣播頻率,其後包括蔡明忠等新一代企業家,與吳念真、張繼高等文化人結合,創辦台北之音,當時大量利用call in節目在空中大談各種生活面的禁忌話題,也衝撞傳統的廣播生態。
同時期,非法第四台如雨後春筍地冒出,加上配套管理政策趕不上腳步,政府讓大量非法有線電視就地合法化,這也為後來媒體惡性競爭帶來後遺症。
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管中祥指出,報禁開放的前五年,是媒體幫助民主化與社改最閃亮的黃金期,但隨後在電子媒體大量就地合法化、經營者多受市場壓力,開始要求製造利益所需的新聞與節目,媒體開始退步。
交大傳播科技系助理教授林照真表示,現在的媒體生態已變成財團操作的時代,媒體密度太高造成一場流血戰爭,狗仔文化入台腥色羶的作風,惡質化與商業化的內容,讓現在媒體聲望低落。
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所長胡幼偉說,電視台的「業配新聞」變多了,業務部對新聞部的壓力很大,其次,政界借助於廣告來對電視台發揮影響力,民進黨政府也開始所謂的「置入性行銷」。
這種情況在前一陣子民進黨初選發揮到極致,胡幼偉說,「電視台連(中立)的形式都捨棄了,」赤裸裸地展現非中立的取向,「電視台成為台灣撕裂的媒介!」
【2007/07/16 聯合報】
回應
Re: 報禁解除》媒體流血戰 聲望從高到低點
美國週刊:布希同意出售F-16! 統媒之前亂報無地自容!
2007/07/17 forum.iDaiwan.com
甫上市的美國國防新聞週刊報導說,
美國則可能在明年底到後年中,
也就是布希總統任期的最後兩個月,
同意這筆軍售。
全篇內容並無提及陳總統「衝撞政策」!
與統媒唬爛説法完全不同!
以下請對照統媒與美國國防新聞週刊說法。
美國國防週刊說法,
F16售台時程影響因素:
1.泛藍阻擋台灣軍購(這事實統媒卻不敢報)
2.布希在卸任前不必考慮中國反應
3.美國反對台灣發展飛彈
聯合報全篇根據慣例,
由美國「消息人士」,
提供連美國新聞週刊都不知道的消息,
那就是美國因為反對陳水扁,
所以才暫緩F16售台進度。
歡迎加入愛台灣論壇 www.iDaiwan.com
Re: 報禁解除》媒體流血戰 聲望從高到低點
聯合報對於美台事務的邏輯一直都非常矛盾,扁政府與美國對抗,就開始說會影響美台友好關係,扁政府熱臉貼美國屁股,反過頭來批親美政權。
不過,扁政府在主權上對美強硬、但在民生事務上卻是對美處處妥協,這不是不能討論的,也有其可譴責性。相反的獨派的媒體在這裡也有雙重標準,打混仗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