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上台塑的女人》的作者,也是主角,黛安威爾森女士為了家鄉的環境污染而展開行動,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卻受到同為捕蝦人、漁民的輕視與排擠,甚至也包括了家人的不諒解(雖然確實讓家人捲進了危險)。只能靠著自己、唯一的知心好友、以及偶爾受到外圍運動者的協助。看到這些情節,我的感觸最深。
身為輔大黑水溝社社員,在輔大校園從事維護學生權益、校園民主也三年了,類似的事情也該看得不算少。好一點的情況是,2007年的反學費調漲,絕大多數的輔大學生僅給予精神上的支持。比較壞的情況,就是2009年推動廢除女宿晚歸退宿懲罰,當時的輔大PTT上出現了許多冷嘲熱諷的回應,即使盡力解釋與說明,結果也是令人無奈的。甚至連女宿自治會幹部、女宿住民本身也成為了阻力(在校方不願多投入資源的情況下,推動廢除懲罰會增加自治會的負擔,原本12點左右便可撤的女宿櫃檯可能要通宵;且對能遵守既有門禁規定的住民而言,維持現狀則代表需要晚歸的學生不會同她們搶有限的女宿名額),再加上校方高層的冷處理、事先跟女宿自治會搓好湯圓,以及校方行政的官僚。從社團幹部的角度出發,除了要注意行動本身消耗的力量是否對新社員造成過度的負擔,更要擔心挫折感是否嚴重打擊社團的士氣與動力。不過,幸好大家還是挺過來了。
在運動的過程中,對運動及運動者而言最大的傷害往往不是來自壓迫者的直接抵抗與壓制,而是來自群眾、甚至受壓迫者本身的漠視與嘲諷,即使血淋淋的事實擺在眼前亦不為所動。這樣的境遇,在本書一覽無遺。
在我的幻想中,以為歐美地區因自封建時代以來的市民社會歷史背景,應該有著濃厚的公共參與傳統及氛圍,相較台灣,公民自主性理應高出許多。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威爾森女士甚至被當時的台灣環保運動、民主化運動所感動。原來,不管在哪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是一樣的。
儘管威爾森女士在運動的過程中飽受各方的阻力與障礙,但書中從來不見激情、熱血沸騰的措詞,也不會像勵志書那般,說自己在經歷如何如何巨大的困難後,如何如何勇敢地重新爬起來,並且在每次挫折後有著如何如何的成長。相反的,威爾森女士遭遇挫折後,沒什麼!繼續走下一步,便又是平鋪直敘地敘說接下來的行動與變化。即使在運動過程中因遭受背叛,而企圖走上絕路,並且在鬼門關前救回來,依然也是如此。
威爾森女士在書中使用了大量的譬喻及誇飾,並且對於許多細節作了十分細膩的描述,不得不承認這增添了閱讀的困難度,常常需要不斷想像文字所描述的場景與內容。然而整體而言文字依然相當平實,因此在本書依然給人相當的親切感。在這裡,看到了另一個運動者的故事。
《卯上台塑的女人》贈書徵文系列文章 卯上台塑的女人與她的紀錄片
《卯上台塑的女人》訂購方式 http://zh.wildatheart.org.tw/archives/aecae.html
回應
Re: 原來,不管在哪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是一樣的 -
六輕也是這樣
現在可能又會多個國光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