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陣推動小農復耕
桃源鄉農民從「梅」出發

2010/04/06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徐沛然

加入WTO後國外農產品進口的衝擊,加上政府缺乏計畫性的農業政策,台灣的農村與農業日漸凋蔽,糧食自給率也一年比一年低落。值此同時,台灣農村陣線開始推動「小農復耕計畫」,首先選擇台東縣的壢坵以及高雄縣的桃源鄉為點,預計以3年為期,嘗試推動小農合作生產的無毒農業,希望能在台灣開創可運作的農業生產型態。

「我是一個小農主義者。」小農復耕計畫主持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蔡培慧說。她認為,農業生產的型態,應該要以各農戶為基礎生產,而非走向大規模的農企業型態。蔡培慧強調,支持小農生產並非浪漫懷舊的農村想像,而是因為小農式的生產的確有助於台灣社會結構的穩定。「在經濟社會動盪的時候,農村往往彈性地吸納了許多無法充分就業的人口。」她說。

然而,在現今台灣社會,農業不受重視,維生困難,年輕人也多半不願意回到農村種田。2008年,因反對《農村再生條例》而組成的台灣農村陣線,經過兩年的運作,也意識到除了反對法案的「破」以外,應該要主動勾勒台灣農業該怎麼辦的「立」。蔡培慧表示,關於台灣農業未來該走的方向,目前農陣內部並無一致的共識,但小農復耕計畫,是農陣重要的嘗試。在生產、組織與銷售三個部分提供協助,讓小農有辦法以農業維持穩定的生計。

梅子1 梅子是桃源鄉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攝影:洪琳茹)

以高雄縣桃源鄉為例,桃源鄉是台灣梅子的重要產地之一,每年三、四月,是梅子採收的季節。當地農民皆以竹竿打落梅子作為採收方式(俗稱竿打梅),梅子外皮容易受創,品質較不穩定,收購價僅為1公斤新台幣5至10元。而南投縣信義鄉的農民,以手摘的方式採收梅子(俗稱手採梅),品質較穩定,且手採梅的收購價可到1公斤新台幣30元,雙方價差甚大。信義鄉的農民已發展出許多梅子的加工技術,例如醃漬、釀酒等。而桃源鄉的農民多半沒有加工經驗。

為推動「小農復耕計畫」,協助農民改善農業收入。台灣農村陣線於今年3月,邀請二十多位建山村、高中村和勤和村的桃源鄉農民,至信義鄉實地拜訪,和當地農友交流經驗,學習梅子加工的方法。其中特別注重於如何施用有機堆肥,如何不使用農藥預防病蟲害,該怎麼除草而不用除草劑等等的有機農業技術交流。

梅子2 農民們開心地學習將茶葉與Q梅拌勻,以製作茶梅。(攝影:洪琳茹)

「其實就是價格考量。」和農陣合作促成此次參訪的旗美社區大學災區駐點工作人員柳琬玲說。她表示,減少化學肥料與農藥的使用,除了對環境和農民自身健康較友善外,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也較能賣個好價錢,這對農民來說,有生產上的誘因。另外,柳琬玲指出,如果農家自己擁有梅子加工的能力,除了可以醃漬方式延長產品的保存外,也可以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並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

然而,對於農民來說,改變種植方式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高中村的杜長老表示,光是施肥的轉換部分就問題重重。過去使用化學肥料,如果知道作物缺鉀,就施鉀肥;缺氮就施氮肥。然而有機堆肥就複雜很多,難以掌握施肥的時機與種類。勤和村的村長曾正勝也指出,如果不灑農藥,梅子遭受病蟲害,賣相差,可能就沒有人要買。勤和村的余小姐亦表示,自己家中種了十幾甲梅樹,恐怕沒有足夠的人力負擔較為精細的採收以及人工除草的勞動。

梅子3 信義鄉的農民,熱心分享有機種植梅樹的經驗。(攝影:洪琳茹)

蔡培慧表示,對農民來說,從施用化肥與農藥的「慣習農法」,轉換到有機農法,需要重新學習一套完全不同的田間管理技術。且果樹一年僅一穫,這中間需承擔許多不確定的風險。她認為,較為可行的方式應該是先選定一塊小規模的「公田」,由有意願的農民共同嘗試以有機農法種植。如果成功,再逐漸推廣,擴大種植面積。蔡培慧表示,現在只是剛起步,要克服的困難還很多,未來如果農民組成產銷班,或是推出梅子加工產品販售,內部資源如何分配又會是另一個難題。

這樣的合作,對於八八風災受創甚重的桃源鄉來說,是否為產業重建的一個方向?柳琬玲表示,目前已經開始嘗試製作梅子的加工產品,接下來有可能透過各種既有的銷售管道,或是農產品市集推廣出去。目前合作的農民還不多,因此不敢過於樂觀。「希望能由建立一個個的點,再逐漸拉成線、面,才有辦法改善整個桃源鄉的產業環境,讓年輕人在家鄉有工作。」柳琬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