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徐沛然
薩爾科齊右翼執政黨的慘敗
法國剛於3月底舉行的第二輪地方選舉,結果是現任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台譯﹕沙柯吉)領導的右翼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UNP),遭遇潰敗。在本土22個選區,僅保住一個選區,總得票率為36%;而大贏家則為傳統左翼社會黨,共勝出21個選區,總得票率為54%。而這次投票率亦是創歷年新低,有接近一半選民沒有投票。
今次選舉最令薩爾科齊羞辱的是,他內閣參選的全部20位部長,悉數敗北(包括在大巴黎區派出的四位女性部長),所以在選後立即改組內閣。這次地方選舉亦普遍視為2012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如果薩爾科齊屆時仍然打算競選連任,若以今次選舉成績估量,薩爾科齊的政治生涯可說近乎完結。
薩爾科齊政黨的敗選原因
究竟薩爾科齊的執政黨在今次地方選舉的潰敗原因為何?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或者先要交代今次地方選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由勒龐(Le Pen)領導的極右排外「國民陣線」(FN)「鹹魚翻生」,成為第三得票最多政黨,總得票率為12%,甚至在南部及北東地區更達到22%,取代執政黨成為第二多票政黨。這個勒龐曾經在2002年參與總統選舉,昂然進入第二輪投票,令舉世震驚。但其後在2007年總統選舉被薩爾科齊成功搶奪其票源,勢力有所回落。
薩爾科齊在2007年競選總統時的策略是訴諸排外種族主義的辭彙,將失業、罪案等社會問題,統統地歸咎新移民、少數族裔及伊斯教徒,同時擺出威權姿態要加強管制外來移民,這都是意圖吸納勒龐選民的選舉策略。不過,這種排外策略其實亦是一把雙刃劍,導致他政黨令次敗選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薩爾科齊主政法國的二年多以來,社會貧富懸殊加劇,失業率高達10%,創十年的新高;青年失業率更為全歐之冠。經過2008年的環球金融海嘯,基層民眾生活每況愈下,他不單沒有採取切保障基層民眾的施政,反而繼續貫徹新自由主義路線對傳統保障基層民眾的福利制度反攻倒算,公營部門推行私營化(民營化);而對金融銀行等大財團的利益,盡顯奴顏卑膝的態度,處處袒護及援助,加上國內反對他的接二連三的大罷工浪潮,當初的威權形象蕩然無存。
薩爾科齊面對這種困境,似乎仍沒有深切反省,繼續操弄排外主義辭彙,尋找替罪羊技倆,包括立法禁止伊斯蘭教婦女在公眾地方穿戴面紗等。但這種種排外政策,卻完全無法掩飾其政府在經濟危機時期的無能表現,令到原本支持他的中間選民投向傳統左翼社會黨外,當初成功吸納到勒龐的死忠右派選民,亦對他當初所塑造的強人形象幻滅,重投勒龐的懷抱亦是理所當然,這最終嚴重分薄他政黨的票源。
薩爾科齊現象的解讀
法國當代著名左翼哲學家阿蘭‧巴迪烏(Alain Badiou),2008年Verso為其出版的英譯新作《薩爾科齊的意義》(”The Meaning of Sarkozy”)一書裡,有探討薩爾科齊上台的原因,以及對法國當今的政治生態所代表的意義,這書在法國甫出版即成為暢銷書。
巴迪烏闡述1968的幽靈為何在法國揮之不去,尤其薩爾科齊上台前後就不斷強調要終結「1968」的遺產。其實法國自1789年大革命以來的兩百多年歷史,都是處於保守或反動與革命或抵抗相互角力的歷史場景之中,而薩爾科齊現象所代表的保守及反動力量需要在這個歷史脈絡來了解。
薩爾科齊上台前,法國出現蓬勃的反新自由主義的群眾運動,2003年反對政府改革退休金制度,2005年公投否決加速資本一體化的歐盟憲法,甚至2005年底巴黎近郊的少數族裔青年的暴動浪潮,直至2006年學生及工人反對首份僱傭合約(CPE)勞動惡法的運動等等,令到不少保守的中產階級菁英恐懼社會的進一步動蕩,開始渴望一位強勢總統帶領回到一個有序及傳統價值的社會。
另外,薩爾科齊訴諸反移民的排外種族主義(與極右排外「國民陣線」頭子勒龐(Le Pen)分別不大外),可以追溯到納粹德國佔領時期,與納粹虎謀皮屠殺猶太人的傀儡維希(Vichy)政權代表人物貝當(Philippe Pétain),巴迪烏甚至將薩爾科齊稱為新貝當。
如果引申巴迪烏對薩爾科齊現象的分析,薩爾科齊因個人能力問題而無法滿足社會保守勢力的原初期望而要退場,但保守勢力仍會另覓適合人選。而薩爾科齊訴諸的排外種族主義,意圖轉移社會矛盾,雖然最終面對「玩火自焚」的後果,但也不表示排外種族主義在法國政治生態失去市場,從勒龐今次的「回朝」便可窺見。
反薩爾科齊的工人力量與「新反資本主義黨」(NPA)
這次地方選舉結束不久,法國多個全個總工會再次發起大罷工,抗議薩爾科齊的經濟政策。全國性大罷工在薩爾科齊主政下已不是新鮮事,而且越趨頻繁及激烈。2009年初的兩次全國性大罷工後,在各地方上的罷工鬥爭一直沒有靜止,這些罷工主要是反對閉廠的鬥爭,工人除了佔據廠房,甚至會扣留公司總裁或行政人員等手段迫使公司談判。例如其中比較大型罷工事件如法國跨國石油公司達道爾(TOTAL)在北部敦克爾克(Dunkirk)的煉油廠;美國跨國重型機械公司Caterpillar (CAT)在南部地區廠房;以及巴黎近郊凡爾賽(Versailles)的洲際輪胎(Continental Tyres)廠房等等。
另外,參與罷工工人更包括無證工人(Sans-papiers),在2009年11月巴黎便有四千多無證工人鼓起勇氣發起罷工,向社會大眾控訴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要求獲得與本地工人同等待遇,以及合法身份。這些無證工人多是非洲裔移工,主要從事清潔及保安(保全)等工作。
同時,在反薩爾科齊最具戰鬥力量的組織,必須要在2009年初成立的以變革資本主義的基進左翼政黨「新反資本主義黨」(Nouveau Parti Anti-Capitaliste,以下簡稱NPA)。NPA成立一年多以來,力量迅速冒起,支持者多來自青年及少數族裔,以及對於傳統左翼的改良主義社會黨及共產黨失望的工人。過去多次工人及無證工人的罷工鬥爭,NPA均積極介入協助及組織,越來越獲基層工人的信任。
薩爾科齊從今次選舉結果,似乎還會作垂死掙扎,甚至為求從勒龐身上搶回右派選民的票,反而更變本加厲推行排外政策。另外,即使社會黨很大機會在2012年總統選舉重新上台,但也不代表工人階級的日子會相對好過。因為正是過去深深馴服在資本主義議會政治的社會黨與共產黨聯合政府時期,首先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向工人階級發起進攻。NPA未來的工作將會更為重要及艱鉅,唯有集結各種反新自由主義及反種族主義的左翼力量,才能推進到反資本主義自身制度的鬥爭。
回應
Re: 法國地方選舉與薩爾科齊現象
想了解新反資本主義黨更詳細的現況,
相較之下,比起是在談論右翼如何如何,
因為這些在主流媒體不難找到。
我倒覺得談談法國左翼的現況是更有趣的,
例如法共如何令人失望?
新反資本主義黨在這段時間以來進行了哪些行動?
這兩黨在選舉的得票如何等等等,
很想知道這方面的訊息和分析。
Re: 法國地方選舉與薩爾科齊現象
看到這樣的選舉結果,
讓我想起了一個我長久以來的疑問,
法國幾乎是一天到晚罷工,應該有較高的階級意識,(至少相對於台灣而言)
但法國的執政黨為什麼是右翼居多?
偏左翼的只有社會黨的密特朗那一次(而且密特朗還是社會黨裡的右翼)。
而NPA在這次地方議會幾乎沒有成果,
是因為"棄保效應"的緣故?
(棄保效應是台灣的選舉用語,用在法國的例子,
就是選民很討厭薩科奇、想打倒人民行動聯盟,
但為了不瓜分泛左翼的力量集中火力,
所以都把票投給社會黨而不是NPA)
說到棄保效應,我以前親身聽過最精采絕倫的例子,
就是國民黨的支持者對我說就是因為有我們這些人支持第三勢力不投給國民黨,
才沒辦法讓民進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