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的出版日記—《上海骷髏地》

2010/05/05

責任主編:徐沛然

星期三傍晚,找到一家小咖啡廳,坐下,甩開玻璃窗外的雨聲,打開隨身攜帶小電腦,開始思索著,該如何為杜斌的新書《上海骷髏地》的書介,起個開端。

與其說《上海骷髏地》是杜斌的新書,倒不如說,這是一本關於小人物的故事。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是教導孩子們該如何「立大志,成大事」,如果照這個標準看來,杜斌無疑是個山東傻瓜,因為從認識他到現在,他一直都在「立小志,做小事」,他花了11年,都在寫小人物的故事。

與其聰明,寧願傻瓜。

《上海骷顱地》的出版過程,非常曲折,從拿到書稿開始,就不忍卒睹,一個個上訪者的生命故事,攤在眼前,是一灘灘的血,以及憋在心裡發酸的淚。最後決定,就在台灣少量印刷,以簡體字的方式出版發行。

在開始寫書介之前,先深呼吸,嘆了一口氣。

為了節省印刷經費,特地請編輯將文字縮排,以減少用紙,對此,還請讀者見諒。

早在上海的世博會開幕之前,一位上訪者段惠民就因為被迫遷,被毆打、凌辱,直到斷了氣,他的父親,繼續上訪,甚至因此失去生命,段惠民的妹妹,繼承了被剝奪人權以及失親的悲傷,這段過程,書中寫得很清楚,不再贅述。

五月一日,台灣的蘋果日報論壇上,首度見到了關於《上海骷髏地》的介紹。五月四日,香港明報駐北京記者,也寫了一篇關於此書的報導,主要描繪了一位上訪者潘蓉,在住家房屋於2008年,因世博會需擴建上海虹橋機場時,被迫遭到挖掘機、消防車、警車、公安等單位,組成了拆遷大軍的播遷過程,還有一位金月花,她苦心經營一輩子的餐廳原址,就在目前世博會的中國館附近,在拆遷的過程中,金月花說:「搶了一頭牛,只給一隻雞的價格」,於是走上了維權上訪之路,89次到北京上訪被攔截的結果,就是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提到上海,除了世博會之外,不能遺漏的,還有楊佳。一位受了上海公安屈辱憤而殺警,最終遭到槍決的小人物,在這本書當中,也占了極大的篇幅,記錄著他的母親,如何被送進精神病院,以及楊佳如何受到法院不公平審判,快速送上斷頭台的過程。

在這本書中,或許看不到所謂的「客觀」或「平衡」報導,而是作者以特殊的情感與角度,將小人物的上訪經驗,串連成一本小書,出版者則以慎重與尊重作者初衷與書中人物的心情,把上海的迫遷史交給了印刷機,送到華文地區讀者的眼前。

我們沒有足夠的金錢與人力,甚至沒有力氣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我們唯一有的小小信念:「只要出版,就是勝利」。在此前提下,由衷感謝所有兩岸三地,關心人權議題的媒體朋友們的報導與轉載,每一篇報導與支持,都是一根劃亮的火柴,在上訪者心中寒冷的夏天,送來暖意。

再此,要向各位讀者致歉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經費,將這本書送到所有關心中國人權的朋友手中,如果您願意的話,可以購買一本小書,送給朋友,或是寄到住家附近的圖書館。

與其聰明,寧願傻瓜。謝謝寫出《上海骷顱地》的山東傻瓜,以及所有傻瓜的讀者。

葡萄樹出版小米粥,寫於立夏。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