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認定 中研院、學者不同調
張曉風現勘202兵工廠 續呼籲:勿開發

2010/05/12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邱佩青

作家張曉風日前為南港202兵工廠濕地將遭開發、改建為中研院生技研究園區一事,不但投書媒體、親自寫信給總統馬英九,更不惜下跪為「台北的肺葉」請命,引發各界關注。

今天(12)下午,行政院長吳敦義特別指示內政部長江宜樺、國防部副部長趙世璋、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及新聞局局長江啟臣,一齊陪同張曉風,前往202兵工廠實地勘查,除吸引近百位媒體記者到場採訪,軍方也派出多位軍官接待,形成現場「記者多,星星、梅花更多」的景況。張曉風則再度重申堅決保留綠地的立場,呼籲社會大眾「別寵壞馬英九」。

DSC_9697 (不斷為「台北的肺葉」請命的作家張曉風親臨202兵工廠現勘,吸引大批媒體採訪。攝影/陳寧)

探勘前,中研院先透過簡報說明,在生技研究園區將使用的25公頃用地中,已經無天然濕地,現在僅存的水池,也已經在2004年於池底施加水泥,不再是天然池。

但根據中研院所提供自1904年以來的舊地圖、空照圖可發現,過去三重埔埤的面積非常廣大,範圍幾乎等同現在202兵工廠面積的三分之一。雖然經過一百年時間,已經淤積,目前只剩一小處滯洪池,但三重埔埤遺址仍留下廣大泥濘淤積地。

DSC_9749_@ (圖右半部為1945年空拍圖,紅線框出的範圍,為仍未完全淤積的三重埔埤。本圖為中研院提供)

DSC_9751_@ (圖為2010年空拍圖,中央的綠帶即為202兵工廠所在地。紅線框出的範圍約是昔日三重埔埤位址,由於埤塘已淤積,目前僅存藍線框出的滯洪池,但究竟埤塘遺址是否屬於濕地,中研院和濕地評選委員有不同的認定。本圖為中研院提供)

早在張曉風親臨202兵工廠前一日,營建署城鄉分署便先邀集濕地評選委員前往現勘。評選委員之一的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凌表示,所有出席委員不但一致認定該區域符合「拉姆薩公約」(註)對濕地的廣義定義,而且委員們也指出,不能僅以單純的溼地保育概念來看這片區域,而應考量到其對整個202兵工廠區,甚至園區鄰近地區的防汛滯洪功能。綜觀以上各點,中研院宣稱「已無天然濕地」的說法,似乎有待商榷。

此外,整個202兵工廠除了中研院預計使用的25公頃,還有其餘185公頃也將被國防部一併釋出,目前命運未卜。對此,中研院表示,園區只會用到25公頃,絕不擴充,其餘185公頃雖非屬中研院權責,但支持「維持生態面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表示,會將本案提送環評審查,實現「生技服務生態、生態滿足生技」的願景。

DSC_9726 (中研院生技園區預定地內,滯洪池一景。攝影/陳寧)

在探勘行程結束後,面對媒體提問「態度是否有所改變」,張曉風表示,「你們都問我有沒有改變,怎麼不問中研院院長態度有沒有改變」?張曉風說,不管是中研院,還是想進駐202兵工廠當大房東的台北市政府,都想把這塊地據為己有,但這塊地不應該屬於任何人,「只應該屬於它自己」,宣示保護生態的決心。

隨後,張曉風也拿出在探勘途中寫下的手稿朗誦,「如果得罪黑道,他們會請你吃子彈,如果你得罪白道、官員,他們會請你喝下午茶,但結果都一樣」,表達不甘被政府「摸頭」的心情。她也重申,「不是腳踩下去乾乾的,就不是濕地,而且不管乾地溼地,都是綠地,都該被重視」。

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則表示,日前行政院召開「國有土地清理活化督導小組」時,雖然202兵工廠一案曾被提案至該小組,但由於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指示,土地活化小組僅處理「閒置國有地」,因此還正在使用中的兵工廠,並未在會議中被討論,也未定案。

(註)拉姆薩公約:為世界各國於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共同決議通過的「國際重要水鳥棲地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簡稱「濕地公約」(Wetland Convention)或「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公約對於溼地的定義如下: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二者混合者,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6公尺之沿海區域。

建議標籤: 

回應

我是一個在台北出生長大的台北人,每每一談到台北的土地,實在痛心疾首到極點,小時候的土地記憶完全不見了,溪流河川更是慘不忍睹,魚蝦呢? 更! 真是 圈圈叉叉。 周圍環山的盆地,竟然夏天比南部還熱! 直到早上凌晨三、四點,前一天的暑氣才能消去。以前哪是這樣,太陽下山後就涼了,想到這裡就忍不住又香蕉你個芭樂!
台北地區的平地、山坡地... 已經被『過度開發』到無比夭壽的地步,到如今還在假借拼經濟的名義,傷害台灣這塊土地,玩夠了沒啊,夭壽的黑心利益集團們。

台北地區已經無需再開發了,夠了! 太超過了! 真正需要的是保留未開發的綠地。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10042111133800
1、環境資源為全體國民世代所有,該片山林應完整保存,設置「市民生態公園」,供全民世代共享。

2、涉及國有土地與生態資源之開發案,應落實資訊公開與公民參與,避免少數官商為謀短暫經濟利益,犧牲屬於全民世代共有的資產。

外省人果然高級。其他人種跪是無用的!這種政權,唉!不要也罷。

"外省人果然高級。其他人種跪是無用的!這種政權,唉!不要也罷。"
這種評論 不要也罷!!!

民主政府的官員,竟然要令人民跪拜才有反應,有沒有品呀!
豐丘明隧道的二等原住民國民跪了,台東太麻里溪失蹤警察的妻兒跪求挖土機也跪了,后豐斷橋失蹤人家屬也跪了,台16線斷路的失蹤人家屬也跪了,我認為 K 假如也跪了,一樣沒有用。
因為你不如郭冠英那般高級,雖然你是 K M T 。88風災中跪求救小林村的身影,歷歷在目。两週前才從那馬夏民權,民族,從小林,五里埔回來,難怪他馬的心中感覺毛毛的,被跪的還不夠多嗎?真的這樣子高級嗎?他馬的。
怎麼了外省人!真是夠了。

想一想也很有趣,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
之前有一個公家研究單位,院區週圍住著一群高級研究員,
有一天院方公佈要在這住宅前面蓋一棟研究大樓,
結果住在裡面的高級研究員就提出抗議,
原因是:蓋了大樓他們就看不到院裡面的綠地。

故事二
某院長想弭平各單位爭地盤的狀況,
就告訴各單位主管:我們只蓋一個綜合大樓,
大家平均使用,這樣大家就不會因為這樣爭的你死我,
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後面那一片空地要蓋生醫園區啊!
院長您真是了得!

保育是為了什麼?
為了出名嗎?
要與台北這一片土地一起老死的人才有發言的權力,
不論外省人、本省人、原住民、甚至不會說人話的這一群生物都有發言權。
保育不要再分藍綠或是本省外省人了!
大家不都只是為了活的更好!

另外真的搞不懂,開發這麼多科技園區對人民就業真的有幫助嗎?
這一個生醫園區真的可以聚集周圍資源嗎?
從北邊的台北到南邊的台北至少要花一個小時,中研院到台大開車走高速公路都要三十多分鐘,
那中研院走高速公路到竹北不也差不多時間,那裡不就有生醫園區,那宜蘭的海洋生技園區,也荒廢多時,就改做生醫園區好了!中研院到這裡也不過五十分鐘,也挺方便的!
到底在想啥啊?
但說真的還是不要破壞這一些台灣僅剩的好地方!

南港 202山林 是 全民寶貴的 公共財

陳信甫/社區規劃師 初寫於5/13

http://blog.xuite.net/nankang202/blog/33995599

有關國家生技園區是否應該開發南港202兵工廠的山林一案,吳院長曾說應該「從長遠而全面的」來考量,我們無不贊同,但是放在地球環境急速惡化的今日,吳院長將經濟發展置於地球存續的議題之上有待商確,試問,當海平面上升淹沒台北市,或者台灣物種逐漸單純化甚至獨剩人類之日,下一個滅絕的物種是誰?誰還需要工作機會?況且要求保護山林的朋友們,並無反經濟,也未曾要求廢止國家生技園區的政策,而只是懇請轉移至已開發的眾多工業區來發展而已,例如鄰近的桃園航空城就表達了高度的意願。

南港202的議題並不是什麼生態與經濟的衝突,更不是什麼「白鷺鷥與生技園區的抉擇」(聯合報990513社論),這是一個環境意識從未深烙人心的明證!維護生態為什麼從來不是全民心中的常識呢?舉例來說,我們個人(或政府)蓋房子不會蓋在他人的土地上,因為在私有財產的保護上,社會上有個基本的常識,當然更衍生法律上的保障;那麼,為什麼當我們開發工業區之時,總是看不見自然裏生存的野生朋友,總是無知而蠻橫的選在牠們的棲息地上?為什麼已開發的工業區那麼多(桃園有六千公頃呢),為什麼看不見山林的重要,執意要再度破壞?假如中研院毗鄰總統府或立法院,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難道吳院長或翁院長膽敢提出拆除總統府或立法院的要求嗎?我們要知道,山林一旦開發一去不復返!當然行政院及中研院已經說了,生技園區不過是承襲現有建物範圍開發,而且這裏目前並沒有珍貴的生態資源?「淺山」,或者是日本語中的「里山」,由於位於市區與郊區之邊緣地帶,依據生態學邊界效應(edge effect)理論,景觀結構之多樣化而使生態結構產生更豐富之多樣性。換句話說,即使現在因為持續性的破壞而不是很豐富,但是展望未來一定會是一處生態豐美之地,此地生長的蔡正元立委連日來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已為我們指明此地蘊藏的寶貴條件與潛力──先民在地智慧選擇此地山坡逕流匯聚之地闢建埤塘,意外的營造了一片鷺絲水鳥多但「蛇比鷺絲更多」的山林與水域的豐饒棲地(蛇是較高級消費者,表示該處有豐富的食物來源)。先民尚且如此,試問為什麼百餘年後的我們,學識高深者卻看不到南港202恢復山林與濕地的潛力與價值呢?

每個人有接近山林的權利,山林不該是閉鎖的政府機構或是私人企業園區,更不應該是富豪獨享的祕密花園。南港202山林,是我們向地球悔悟,向自然重新學習和諧相處之道,以求得永續生存的救贖聖堂。「里山202」就是這樣一個恢復山林與濕地的提案,是一個價值選擇的轉捩點,選擇永續生存之道或者是短淺的一個世代?如今,地球上的森林面積急速減少,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拉警報,為什麼達官政要與企業權貴們日前齊聚觀賞「±2度C」之後,除了製造更多的碳之外,環境意識竟別無改變?台北市的遠見,乃至台灣的遠見應該走向何處?對國際社會、對地球應該擔負何種責任?應該不難抉擇吧?

http://blog.xuite.net/nankang202/blog/33995599

根據1904年台灣堡圖
上圖紅線範圍框得太大 太誇張了
不知根據何時的歷史證據框出來
還是純屬臆測
乾脆框出上古時代整個台北盆地都是沼澤吧

大台北是一個盆地,住宅與商業區約400平方公里,等於4萬公頃。盆地四周大多是山區,森林覆蓋率仍相當高,面積約有40萬公頃以上(南部連接雪山山脈百萬公頃)。202兵工廠位於台北盆地東南方的邊緣,範圍內大多是森林丘陵,中央較平坦處才是草地和營舍。
撥給中研院的25公頃中,預計只蓋一半(建蔽率百分之五十),因此大約只增加台北都會區四千分之一的建築物和道路,減少台北盆地周邊四萬分之一的綠地,對人體的肺臟來說,張曉風女士的減少了「一片肺葉」之說,其實應該修正為減少了「一個肺泡」。所以,沒那麼嚴重啦!不值得吵成這樣。
藝文界人士還是應固守專業,好好的創作才是,保育與環保的問題還是留給相關的專家學者來議決 (等環境影響評估時)。
202兵工廠剩下的160公頃丘陵地和草地還是可以建設成環保公園和登山健行步道,與四獸山步道串聯起來。
當初關渡自然公園花了納稅人150億餘元才徵收及補償取得了57公頃的溼地,每公頃將近3億元,等於每坪約10萬元,是宜蘭市可建農舍的農地價格的5倍以上。這些納稅人的錢如果用來救濟窮人,至少可以拯救幾萬個弱勢家庭和減少幾千個人的自殺。
犧牲202兵工廠10公頃的人工草地(甚至只是廠房),可以換來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上兆的高科技產值,可以改進全體國人的生活品質,並救活數以萬計的病人,且創造許多就業機會,這在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來說,是相當划算的 (甚至可以說是台灣最有利用價值的一塊土地)。
保育並不是保護,國土的適當開發利用是必須的,否則請環保人士都改住小坪數的房子,出門都搭公共交通工具或騎單車,或開電動汽機車,再來高談闊論或發表文章和新聞稿。
環保團體該監督的是中研院是否能實現共存共榮的承諾,以及政府是否能把其他土地改建成公園而不讓財團進駐,而不是不明道理的全面杯葛!
跪一跪如果有用,台灣就不會有那麼多工業區了!更不是民主法治的國家了!情如果高於理,理又高於法,那警察酒駕你能接受嗎?
我是保育人士,我支持中研院!

臺灣新舊地圖對比--臺灣堡圖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南港202兵工廠恢復山林與濕地的潛力與價值,大約可增加台北盆地周邊萬分之一的綠地。

「萬分之一」就不重要,不值得爭取嗎?更何況這「萬分之一」距離台北市的市中心很近,意義不只是在肺葉或肺泡,而是台北市民的生活品質與環境人格。歷任台北市長只會喊喊口號,說要生態環保。但有哪位台北市長認真地面對台北市綠地面積要提升的挑戰?不只是總面積要增加,而且不是指要零碎的面積,而是要有大片的綠地和森林,最好就在市中心。
假如只是要搞個數字假象,那就台北市當然毫不在乎,反正把周邊的山坡地全部算成是「綠地」就好?
重點不在於數字而已。重點是態度。
我不只是想要大安森林公園、十四號十五號公園、大佳河濱公園這種光凸凸的綠地,我要松山菸廠、我要202、我要讓交通公園成為都市森林而不要客家園區。
萬分之一就可以不在乎嗎?對台北市民來說,這萬分之一就不重要?就該給中研院和X海X董使用?
既然這面積小不重要,那有意在這塊地上持續或擴大開發的人來說,又何必堅持要這裡呢?他們一樣可以去用台北市以外的土地啊!

玉山網友認為非專業人士就不能關心此議題,藝文界人士管創作就好了?恕我完全不同意。創作並不是坐在書桌前就會自然產生的,是來自創作者對萬事萬物的關心。劉克襄老師就是這樣的典範,如果他像你說的只管「創作」那他根本不會是今天的劉克襄了。當然你可以指出張曉風女士哪裡說錯了或你有什麼不同看法,但環境議題從來就不只是「專家」的事情!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51800368,00.html 走訪202兵工廠後2010-05-18 中國時報 【劉克襄】

再看這篇文章,你還會認為關渡自然公園那麼沒價值嗎?
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archive/2010/05/10/498525.html

還有請不要光憑自己的想當然耳就武斷認定你所謂的"環保人士"一定都沒住小坪數的房子也不騎單車。只有根本不認識「環保人士」的人才會講這種話。就我所知有很多環運前輩比張曉風女士付出更多,但她研究室不開冷氣,演講時不要求主辦單位接送會步行前往。如果你覺得哪位「環保人士」的所作所為不符合環保,麻煩指名道姓說清楚,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講得好像「所有」環保人士都不夠格。
台北的人均綠地已經比世界大城少很多了(不到六平方米,而巴黎則有十五平方米,紐約有二十平方米,倫敦高達三十平方米。)。竟然還有人把關渡自然公園講的好像賠錢貨一樣?看你對關渡自然公園的態度實在不太像你自稱的保育人士耶,頗好奇你是在哪個領域工作?

四年後現在再來看這一則新聞才發現:

原來中研院勢力雄厚,背後影響力龐大,可能的利益糾葛不清...連馬英九都莫可奈何啊!
難怪人家說馬英九無能,...因為他的手不夠長,確實"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