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17 * 旺報 * 【記者廖珪如/整理】
6月7日,富士康宣布加薪計畫:通過3個月考核的一線作業員,月基本工資可達到2000元(人民幣,下同)。此外,南海本田罷工事件,1000多名本田工人持續18天的和平罷工,對低工資說「不」,導致本田面臨每天2.4億元的損失。最終與資方達成加薪35%即500元的協議。
6月9日,富士康門口稀落地站著2、30個年輕男女。其中一位是從附近的三強電子工廠趕來的女工。她說,她就是為近乎「誇張」的2000 元工資而來:「做的工作都是一樣的,我在那邊只能拿900元,想辭工過來試試。」
超幅加薪引發工潮
但富士康方面也以貼出「溫馨提示」,富士康從5月29日開始暫停招聘普工。
《新世紀》周刊報導指出,珠三角的勞工因此騷動起來,要求加薪的工潮在整個珠三角產業界發酵。
在南海本田工人抗爭期間,南海當地另一家本田供應商也發生為期不長的罷工,要求加薪。6月6日,台灣美律實業在深圳的電子零部件生產工廠也發生持續兩小時的停工,最終以工人基本工資上調16.7%,即從每月900元提高到1050元收場。
兩天後,深圳市1100元的最低工資標準出爐。
大多數人相信,南海本田工人的加薪抗爭,與富士康安撫式的大幅加薪,一同將整個珠三角推向勞動力合理定價的路途。珠三角的企業主們意識到,無論是極端事件,還是工人自覺的抗爭,都逐漸將珠三角低勞動成本的發展模式逼向死胡同。衝垮「世界工廠」的「人力成本優勢」──廉價勞動力時代正在加速消逝。
其實,珠三角加工業的加薪潮,早在2008年新的《勞動合同法》出台後即拉開序幕。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在2010年2月發表的論文中指出,2008年,深圳勞資爭議案件達52140宗,占全國總數的7.45%。其中99%的勞資爭議案件的當事人是外來勞工。
廉價人力優勢瓦解
龐大的外來勞工群體,賦予珠三角「世界工廠」近30年的廉價勞動力優勢。不過,隨著珠三角的政策和機制優勢已不明顯,大批外來勞工返回家鄉。「招工難」乃至「民工荒」驟然顯現。
企業漲薪壓力也因此持續累積,終至今年爆發。深圳市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表示,他早在幾個月前已經主動把工資提高到1050元,現在則再提高50元,以達到最新硬性指標。
他說,要再漲薪就不能接受了,目前珠三角台資加工製造業的利潤率普遍在3%以下,甚至還在持續下降,這樣的加薪幅度可能會導致企業小虧。
東莞市大嶺山鎮鉅同電子廠副總經理莊立也說,從5月1日開始,工廠按照東莞最低工資標準,將工人基本工資提升20%。如今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但客戶並不接受報價。工廠今年將虧損2%至3%。
珠三角的老闆們覺得,只有富士康這樣的龍頭企業,才有無可比擬的議價能力。也唯有富士康有能力通過加強自動化生產,減少人力依賴。
士林電機中國區營銷副總經理吳志浩分析說,「罷工出現了,此時完全不加工資肯定是不行。郭台銘把人力成本拋給了其他企業。」
在傳統「世界工廠」的成本構成中,人力成本是惟一具有彈性、可被企業控制的部分。而現在,情況不明,不願被擠垮的企業,不得不開始著手考慮「新戰略」。
業者著手訂新策略
一是轉換自動化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對人力的依賴。只是,珠三角多的是製衣、製鞋這種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機器難以替代。
更重要的是,現在珠三角很多製衣和製鞋企業,生產率已經達到極限,提升的空間非常狹小。降低人力成本的惟一做法,只能是裁員,以及收縮規模。
二是轉移工廠。只是,「轉移廠房,原料供應商不見得可以配合。」因為,珠三角和長三角經過多年發展,上下游產業鏈比較完善,可以滿足企業在方圓100公里內獲取所有原材料以降低成本。
中山大學財稅系主任、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珠三角企業脆弱的競爭力,將不堪漲薪潮的衝擊。「這麼短時間內,加薪幅度如此之大,也不合理。」
林江強調,富士康的加薪將給同業帶來很大壓力,不僅會加速整個行業的人員流動,還會提高行業的進入門檻,甚至擠垮很多同行,造成珠三角經濟的波動。
可歎的是,無論現在維持低成本的手段,還是未來變更模式的做法,關鍵問題在於企業主對勞資關係缺乏重視,延續「強資本弱勞工」思維。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盧暉臨對此指出,給工人合理加薪,「不僅不會撼動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還將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台灣也曾經歷工潮
富士康的台灣供應商表示,台灣在上個世紀60年代也經歷了工資上漲、勞工運動頻發的時期。面對衝擊,台灣逐步完善了對員工的保護機制,台灣企業在管理員工時,更「講究人性化、福利制度、柔性思考」,而這些與台灣的產業升級和轉型幾乎同步。
在珠三角,在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畫時代轉型中,政府需扮演重要角色。能否進一步賦權給勞動者,能否讓利於民、於企業,能否進一步革除對外來農民工的制度性歧視,決定著中國世界工廠未來的發展之路。
(摘自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