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5月30日电 题:推动粤港合作香港需“知己知彼”——专访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
新华社记者 林建杨
“深化粤港合作,香港需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树立新思维。”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清晰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在多年研究粤港合作的陈文鸿看来,融入珠三角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而当前则是推动融合的关键时机。这一过程中,香港需摒弃旧观念,通过深入调研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切实深化粤港合作。
在他看来,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粤港两地经济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即便是在回归后的最初几年,粤港两地合作融合的进度仍然不够理想,其中既有广东经济早前较弱的原因,也有香港合作意愿不强的因素。
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港人认识到粤港合作的必要性。陈文鸿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经济体不可能独立存在。当前珠三角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折点,广州和佛山实现同城化,两市经济总量今年将超过香港,整个珠三角的经济总量已超过台湾,直追韩国。
拥有近5000万人口的珠三角,2009年的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是香港两倍多。另一方面,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成形,预计10年后珠三角轨道网络密度将达到巴黎和东京市区的水平。
陈文鸿指出,珠三角将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半小时至一小时生活经济圈,并产生集聚效应,推动服务业发展,构成一个世界级的都会区,如果香港被排除在网络之外,未来发展不容乐观。现在是香港融入珠三角的关键时机,甚至是最后时机,如果关起门来,其后果是资金和人才均可能离开香港。
珠三角和香港,一个是世界制造业和出口基地,一个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在陈文鸿看来,珠三角和香港完全有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区,而这正是《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提出的目标。
今年4月7日,广东和香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并提出“粤港以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为目标”。
陈文鸿认为,这个协议对香港发展而言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变化。一方面,协议强化香港的长远规划思想,确定以跨界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优质生活圈、教育与人才等9大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也确立了“以区域合作主宰香港未来的长远发展规划,谁也不能自我封闭”的思路。
陈文鸿表示,港人已意识到,香港未来发展与珠三角息息相关,这就需要香港各界摒弃一些旧观念,确立新思维。
在他看来,除强化长远发展的理念外,香港各界还需树立一种互惠互赢、推己及人的态度,做好调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珠三角发展成世界最大的都会区,香港可以有自己的贡献。这需要香港各界做好调查研究。如果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内地,不了解国际形势,谈何贡献?”
以珠三角正在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为例,陈文鸿告诉记者,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知识和人才,这方面,香港的国际化人才大有可为。
陈文鸿表示,香港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利用其人才优势,发挥积累多年的国际因素和国际关系,帮助珠三角“引进来、走出去”,把内地和世界整合起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