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擴大民眾參與 才能真正治水

2010/07/08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梅雨季結束,宣告溽暑來臨,氣象專家針對今年在反聖嬰現象影響下,颱風可能頻繁生成且將持續到初冬,提出警訊。面對風災造成的水患威脅,我們的政府準備好了嗎?讓我們循著民國94年水利單位提出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內容,與筆者長期關注該計畫於北台灣之治理案例──雙溪河流域經驗,由小見大,評估現今政府治水能力是否合格。

從雙溪河整治為政府打成績

蜿蜒於雪山山脈間,緩緩流經台北縣雙溪鄉、貢寮鄉的雙溪河,是北台灣少數幾條少受污染的河川之一,沿河秀麗的山林田野景緻與清澈碧綠河水,吸引無數踏青遊客流連,草嶺古道、福隆海水浴場都是河畔著名景點。雙溪河雖然極富觀光發展潛力,但民國89年象神颱風、90年納莉颱風、93年納坦颱風皆造成重大淹水災情,甚至有數人罹難,故於民國95年成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中急需整治的諸多河川之一。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於民國94年提出,民國95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且慷慨加碼預算至1,410億元(含石門水庫治理),分8年執行計畫。該計畫檢討過去治水多以工程為上,且多針對單一問題點改善,故提出新治水原則,包括:規劃設計應因地制宜,符合綜合治水概念及流域整體治理等新河川運動理念,結合流域上、中、下游整體治理,並兼顧安全、生態與景觀,重現河川新風貌,以達成治水、利水、親水、活水、保水之最高目標(見經濟部「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綱要計畫──第1階段實施計畫」)。此計畫發表的原則是否影響第一線水利專業人員,是否突破河川管理事權分散現狀,是否具體落實在雙溪河流域的治理規劃與施作上?筆者與流域民眾透過長達4年的監督參與,很無奈地,必需作出否定的結論。

1,410億元治水承諾放水流

自民國96年雙溪河第一期「緊急應變工程」提出8個護岸堤防工程,使流域民眾質疑工程手段有效性,開始踏入關心、監督家園治水過程的漫長路途。由於國內缺乏民眾參與流域治理的可循前例,居民只好透過各種方式跟隨監督每一處工程,即時反應工程疑慮、積極參與無數現勘、要求召開多次地方說明會、向規劃公司提供意見、主動赴規劃單位陳情溝通、提出居民意見白皮書等等。並在這個過程匯聚出不容忽視的民意,在民國97年使當時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說出雙溪河整治計畫應再作檢討,民國98年使水利署楊偉甫副署長、第十河川局劉駿明局長、北縣府水利局李戎威局長皆出席地方說明會,並表示願意攜手將雙溪河打造成台灣治水新典範。

即使如此,後來水利署審查小組在知悉居民意見下,仍然通過了充斥片面式工程治理手段的雙溪河流域綜合治理計畫書,「25年重現期洪水設計或50年重現期不溢堤為目標」的高聳堤防,甚至截彎取直改設疏洪道等傳統工法,都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未來整治必須要依循的計畫書上,居民提出因地制宜的保水、滯洪等非工程方法則一字不見。

為何民意積極參與、官員已然承諾,雙溪河流域治理經驗還是以否定收場,無法實現「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揭櫫的進步原則?筆者以為:

一、河川局錯誤複製基隆河經驗:「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推崇所謂基隆河經驗,但基隆河經驗是否值得推崇尚無公評,且治大河與治小溪各有其環境條件,不可一概而論,應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不是一昧截彎取直、建土堤。

二、治水患不問根本原因,只做現地改善:規劃報告將水患原因全部歸為超過200年頻率無法預估的颱風降雨,卻無循歷史分析流域環境變遷因素,正視包括鐵公路交通橫跨河道形成堵水障壁、上下游大量水泥化加快洪水流速、河床淤積使通洪面積大大縮小等面向。明顯迴避檢討水患原因,不敢針對過往錯誤的工程提出綜合批判,仍舊回歸單點改善。

三、工程手段優位思考,沒有改變:荷蘭還地於河與洪水共生的案例,需要政策面法律面由上而下的配合,而政策法律未變,以工程思考為核心的作業規範與施工標準未更改前,水利單位與專業者仍將緊抱工程優位思考,不會改變。

治水成功在於民眾充分參與

流域居民世代傍河而居,累積無數草根知識與在地經驗,對於淹水歷史、原因、改善方案,及如何經營管理河川以配合未來發展,都擁有相當深入的思考與見解。唯有積極民眾的確實參與,方能協助公部門跳脫各自為政、無法統整,與單一工程手段思考的種種窠臼;提出兼容治洪、生態、觀光考量的整體思考、創意思考,促使最佳方案獲得真正實踐。但是反觀整個治水過程,民間參與的要求和居民提出的意見始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回應。

例如,當專家只提議種樹造林加強土地涵養水分的能力時,雙溪流域居民反問,若3個月不下雨,或急降暴雨,樹木還能有效涵養水份嗎?且從當地歷史經驗,夏季作物全靠颱風雨水灌溉成長,居民提出「留下每一滴雨水」,恢復傳統埤塘、水圳、梯田成為一套完整的蓄洪機制,同時將有助於農業、觀光休閒產業恢復創新。這樣有創意、延展性且與水共生的思考方式,已然跳脫水利專業與水利單位職掌範圍,需要政府拿出整合各部門單位資源的魄力予以評估。

目前民間團體與流域居民正繼續針對雙溪河治理彙整民間意見,將於7月20日舉辦流域論壇,邀請跨領域相關單位與專家回應民間提問與建議,屆時各部門與官員能否拋開本位主義,願意「攜手將雙溪河打造成台灣治水新典範」,就是最明顯的合格與否的成績單。

【本文原登載於 台灣立報「環境前線」專欄】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