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加薪潮帶來良性循環

2010/07/08

富士康(Foxconn)是蘋果(Apple)等電子品牌的組裝代工企業﹐近期發生一系列員工自殺事件﹐使其形象而受到損害。為此﹐它提高了工資﹐並決定將其主要工廠從中國南部沿海城市深圳搬遷到北方的河北省。但富士康的危機應對措施不僅僅是控制損失﹐還反映出中國製造業的一些趨勢。

一種良性循環正在讓中國加快過渡到下一個發展階段。薪資的上漲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不再是世界最好的低成本製造業基地﹐相反﹐它為低附加值就業崗位向國內欠發達地區轉移、高附加值行業在過去以製造業為導向的沿海富裕地區發展奠定了基礎。

薪資上漲壓力的增加應該不出北京意料。中國的人口結構預示著勞動人口的新進入者數量即將減少﹐很久以來就可以看出富餘勞動力逐漸耗盡的端倪。大家都在說﹐中央政府意識到靠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在取得巨大成功後受到了威脅﹐正在為邁向更均衡增長的艱難轉型做準備。這不僅意味著出口需求與國內需求之間更加均衡﹐同時也意味著內陸省份相對於沿海省份將取得更快的發展。

北京已經在推動製造業就業崗位向內陸省份轉移﹐從而把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活動帶往廉價勞動力供應仍然充足的地區。這樣做﹐給那些在過去30年沿海地區經歷出口繁榮期間落在後面的地區創造了就業﹐同時還有助於中國製造企業維持它們在全球範圍內的成本優勢﹐至少維持一段時間。

薪資上漲不僅迫使企業把產能轉移到內陸﹐也有助於提高消費的增長速度。在多年向出口企業提供隱性補貼之後﹐中國政府恢復了人民幣升值進程﹐同時允許薪資加快增長﹐終於在為家庭購買力的切實增加創造條件。可能有人說風涼話說﹐政府在這兩方面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結果卻是最重要的。

隨著越來越多富士康這樣的企業決定向內陸轉移產能﹐深圳會剩下些什麼呢?富士康生產蘋果產品的產能會暫時留下來﹐中國領先企業應用軟件公司金蝶國際 (Kingdee)、辦公設備精密零部件生產商億和精密(EVA Precision)也會留下來。換句話說﹐留下來的將是那些在價值鏈上往上轉移的民營公司﹐它們需要有更多工程師、程序設計師和管理人員等高端人才﹐而不是大量低技術勞動力。

億和精密(作者在其中持股)是向更高端生產轉移的樣本。經過多年小規模試運營之後﹐它已經成為中國第一批達到必要質量標準、能夠為日本領先辦公設備企業生產零部件的公司之一。億和精密目前正在擊敗零部件生產領域成本更高而視野狹窄的對手﹐快速攫取市場份額。這些競爭對手多為日本企業﹐它們已把產能轉移到中國﹐但保留了用於日籍管理人員的昂貴成本。億和精密也在逐漸擴大它在價值鏈上的覆蓋面﹐慢慢地變為一個面向全球領先辦公設備品牌的一站式採購場所。

這家公司的優勢來自於它能夠吸引、留住並提拔工程師。當幾年前我在其深圳工廠第一次見到其董事長時﹐他很願意討論這個話題。他特別感到驕傲的是﹐接近300名優秀工程師都持有期權﹐分享著公司的成功。

億和精密等公司可以在廣東省繼續發展。鄰近深圳這個繁榮的高科技中心﹐可以讓它們吸引到高端人才。與此同時﹐廣東最近宣佈最低工資提高20%關係不大﹐因為像億和精密非工程師的平均工資是最低工資的兩倍﹐工程師的平均工資比最低工資高出五倍。相比之下﹐富士康的模式依賴於數量龐大的低技術工人﹐使它不得不搬到平均工資低25%的河北省。

更大的擔憂﹐則存在於那些規模較小、依賴於低技術勞動力同時又無力搬遷、增設廠房或投資更多自動化流程的製造企業。它們將需要合併或者關閉。而且它們不太可能從中央政府得到多大的支持。儘管大家都說北京專注於防止就業流失﹐但它曾鼓勵中國數個過於分散的行業整合起來──或者是隱性鼓勵﹐比如提高紡織業環境標準﹐也或者是顯性鼓勵﹐比如強制關閉低端水泥工廠。允許薪資明顯上漲﹐是促進行業整合與產能內遷的又一種辦法。

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製造企業最終會不會選擇把產能遷出中國?很多公司已經這麼做了。但外遷現象只會影響到價值鏈的最低端。雖然工資上漲了﹐鼓勵高端製造業留下來的因素還是有很多﹐更不用說中國國內的需求必將增加。

例如世界最大的辦公設備企業佳能(Canon)﹐最近就宣佈計劃把打印機產能遷往中國﹐以便更接近於全球需求增長的最大源頭。世界最大電腦屏幕生產商冠捷科技有限公司(TPV)﹐則在武漢增加了產能﹐明顯是瞄準中國將來的需求。與此同時﹐該公司並不打算向國外轉移產能﹐因為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缺少工程和管理人才。

從形勢來看﹐工資漲幅最終肯定會超過GDP﹐因為議價能力正在從製造企業向勞動者轉移。中國將來的問題更多地不在於低端製造業崗位的流失﹐因為很多這類崗位將會搬到欠發達的內陸省份﹐而是在於如何讓高技術人才趕上沿海地區出現的新機會──億和精密等公司已經在處理這樣的問題。

(編者按:作者為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經濟系講師。)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