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專題報導
關於「戒嚴」,七年級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如今已無印象。那是一段頭髮不能留長、報紙不能亂報導、話不能亂說、字不能亂寫,甚至唱歌都要注意思想的日子。那是一個充滿「禁忌」的時代,報禁、髮禁、黨禁,樣樣都禁;國家全面進入緊急備戰狀態,所有行動言論都有可能在當局以「國家安全」予以限制及監聽。
明天就是台灣解嚴二十周年,是我國民主憲政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在這歷史舞台上,民、國兩大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與馬英九,都恰巧先後扮演了饒富意義的角色,也為這段關鍵的民主時刻,各自下了重要註腳。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謝長廷與黨外人士齊聚圓山飯店,在「可能馬上被抓」的心理準備下,成立了台灣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九天後,故總統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董事長葛蘭姆夫人時,宣布即將解除戒嚴,當時的英文翻譯正是馬英九。
中天電視此次配合解嚴二十周年,訪問了當年參與黨外民主運動的重要人士,從昨日起以系列專題,回顧解嚴前後的關鍵歷史。
「戒嚴法」自一九三四年公布施行,雖經內戰與對日抗戰,但均未宣布戒嚴,直至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前總統蔣介石依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宣布全國戒嚴,但台灣、新疆、西藏等地除外。隔年五月十九日,台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下令台灣地區戒嚴。
反對運動 在島內發酵
謝長廷認為,台灣的戒嚴太長了,可能是人類近代史上最長的戒嚴期,所以事實上做不到,因此台灣就變成很畸形:雖然戒嚴,但經濟面、甚至有一部分的社會面,是開放的。
因此在一九七八年中美斷交、國際孤立的氣氛下,島內開始掀起風起雲湧的反對運動。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爆發「美麗島事件」,三天後林義雄等人陸續遭到逮捕,並遭叛亂罪起訴;隔年軍事法庭公開審理,謝長廷、陳水扁、蘇貞昌等辯護律師第一次亮相。
當時的國民黨政權也在「美麗島事件」衝擊後,慢慢出現改變。一九八五年爆發十信案、江南案,各界都出現改革聲。那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蔣經國親口說出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蔣家人「不能、也不會」再有人選下任總統。
國民黨隨後召開三中全會,蔣經國指示成立黨的革新小組,包括解嚴、開放報禁、中央民代全部改選等議題。馬英九回憶,那時解嚴已經成為一個項目,先是國家安全法令的研究,一九八六年四月整件事開始進行。
國民黨內的變化,黨外並不清楚,決定全面向戒嚴攻堅,五一九龍山寺社運抗爭後,黨外選舉後援會在九月二十八日齊聚圓山飯店,經過激辯決定組黨。尤清高喊「今天是組黨的最好時間,錯過今年、遙遙無期!」朱高正站在椅子上,大聲說:「還等什麼?」眾人都站起來鼓掌,新的反對黨成立了。
組黨當天 謝預立遺囑
當時謝長廷提議,避開中國結與台灣結的問題,以「民主、進步」成黨名。謝長廷回憶,組黨當天他是寫了遺囑,放在律師事務所,因為當天可能就「回不來了」。他出門前還跟太太游芳枝說,如發生事情,「就當作車禍!」
結果國民黨按兵不動,黨秘書長馬樹禮開緊急高層會議希望封鎖消息,隔天《中國時報》照登,民進黨這個新生政黨終於見諸世人。
本報照登 民進黨見報
九天後,蔣經國總統親手掀開底牌,十月七日下午四時,他在總統府會客室接見葛蘭姆女士,葛蘭姆劈頭就問,是否要解除戒嚴?蔣經國立刻沉穩地回答,等國家安全法令制定後,就要宣布解除台灣地區戒嚴。
時隔二十年,擔任翻譯的馬英九還是忘不了當時心情的激動。他說:「我當時是一個字一個字翻譯,那時我感覺到:『這個歷史的一刻,終於來到了!』所以我翻譯時,我自己身上好像有電流通過的那種感覺!」馬英九說,接下來就是言論自由的問題,內部有人仍持異議,但蔣經國只是笑了笑,對他們說:「我們就是要解嚴,就是要放寬,不能換湯不換藥!」
解嚴後,同年底中央民代選舉,新成立的民進黨共選上十一席國代、十二席立委,得票率都超過二十%,這也是台灣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兩黨競爭選舉。二十年後,各自參與了解嚴歷史時刻的馬謝兩人,也即將同步登上兩黨競爭的選舉舞台,一起走向民主化更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