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有票!被低估的打狗驛地景文化呢?

2010/08/17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英國牛津Oxford Brookes大學都市設計政策博士

責任主編:王毅丰 據報載,高雄市長陳菊昨日明快表示:「明德新村絕對不能拆」,因面積廣達59公頃的眷區土地已全部登錄為文化景觀,現居戶可說是「活的博物館」,日後她將向國防部爭取保留左營眷村,以文化與都市設計與規劃,活化為文創發展園區。如此重視文化景觀的政策宣示令人肯定,但是否僅是為了爭取藍營鐵票而開的支票?如果不是為了搶票,那麼我們可對照目前整片由市府施工單位圍籬起來的打狗驛,同樣是代表在地文化的文化景觀,也同樣有陳菊承諾創建的鐵道博物館及文化園區。如今看來,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打狗驛(台鐵高雄港站)曾是台灣縱貫線鐵路的最南端,自2008年底停駛後閒置至今且日益荒蕪。今年六月高雄市政府通過變更都市計畫細部計畫,新闢兩條大馬路將打狗驛場域切割成三大塊,以都市更新方式讓台鐵得以出售國有土地給建商進行商業大樓開發。果真如此,此堪稱亞洲級百年殖民遺產之價值將遭遇不可逆之破壞,可謂當代台灣文化浩劫。

打狗驛的文化重要性長久以來遠被低估,此可能與國人對文化遺產價值之狹隘認識有關。當今仍有不少國人誤以為歷史環境的價值僅僅反映在具體構造物如古蹟、歷史建築的工程、工藝價值上。殊不知以普世價值觀之,空間場域的文化重要性乃為文化遺產價值評量之另一重要指標。

打狗驛的文化重要性首先反映在鐵道元素完整佈局的稀有性上。她的鐵道元素包括車站、月台、北號誌樓、轉撤器、連動桿及已拆除但未來可能可以原址原貌重建之南號誌樓、圓形轉盤與扇形車庫等所組構而成的完整佈局並提供未來重新運作之可能性,此不僅符合「威尼斯憲章」所訂「維護整體佈局不可切割的關係」之條件,在東亞地區除日本京都的梅小路鐵道博物館外,具備這般完整的鐵道元素佈局者可能僅剩打狗驛一例。

其次,打狗驛是東亞第一批實施現代型都市計畫的起緣地,同時也是台灣工業文明萌起的象徵。明治維新後1908年日人在打狗驛現址的潟湖填海造陸作為鐵道車場,開始南台灣第一個包含了鐵道運輸、港阜建設、棋盤式街廓、衛生下水道、自來水供應與電話電報等的現代型都市計畫,其時間點甚至比當時日本本土的都市計畫法的公佈還早十年。打狗驛堪稱是當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中方興未艾的二十世紀殖民遺產(colonial heritage)議題中的東亞地區代表。

再者,原是愛河口沖積沙洲的打狗驛位居壽山與台灣海峽的交會處。此由山海、鐵道與哈瑪星歷史街區所組構的文化地景,是建構在以壽山數百萬年的地質學證據、小溪貝塚上千年的考古證據為歷史縱深的基礎上,刻化下台灣先民與自然環境互動下數百年來的地景變遷。

陳菊市長看待眷村文化的永續性令人敬佩,但希望不是選舉語言,並期待能一體適用於城市各種珍貴文化景觀的整體性,包括目前成為自行車道及商業開發區的打狗驛。究其實,高雄市政府於打狗驛推動自行車道及未來再發展的政策方向值得肯定,但發展不必然是蓋商業大樓式的房地產開發,應思考以符合社會、文化永續的方式來追求都市再生,給予此區一紙生命新契約。台灣長久以來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都市政策忽視文化創新與歷史關照;而在英國則有許多都市更新是「以歷史環境保育為導向」的都市再生,在賦予都市歷史環境時代新機能的同時,也能延續原有的社會網絡與都市紋理。在過去一百多年來,打狗驛車場將鹽埕區與哈瑪星兩個歷史聚落隔離。若在未來有較佳的再生計畫,她應可扮演縫補現有都市紋理,成為連結鹽埕區與哈瑪星兩個社區的交誼廳,使其與壽山山麓、高雄港灣所共構的地標式文化地景,成為台灣人民與全人類的共同資產。